传承“孝道文化”莫让“愚孝”误导人

2021-04-25 10:01: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安进秋]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安进秋

4月18日,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曾引发热议的24孝雕塑已被拆除。此前,这个“女子给婆婆喂母乳”的雕塑,引发网友议论。18日晚,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暂时不做任何回应,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

该雕塑讲的是二十四孝中的乳姑不怠,是说唐朝官员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吃饭都成问题,其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尽管这个故事以弘扬“孝道”的名义收录于“二十四孝”之中,但是,不难看出其强调婆媳尊卑、封建礼教的思想内涵。家中老人进餐困难,明明有许多解决方案,以母乳喂养老人,有多少科学性可言?故事中的唐夫人自己也已步入老年,如何每天给婆婆喂奶?不论这个故事有几分真实,又有几分是后人杜撰,其中反映出的价值观都是过时而扭曲的。

孝道是中华民族丰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就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孟子在向梁惠王阐述治国的方针时,也提到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因此,这次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的24孝雕塑自身蕴含的意义比其给我们带来直观美的感受更为震撼,也更引人深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形成一个民族性格、群体行为的精神符号,历史上留下无数的“轶事典故”,以及发人警醒的“名言警句”,对于后人,这当然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果运用得当,它是可以激发大众的向善之心、集聚社会的正能量,景区树立雕塑作品展现“孝道文化”的初心无可厚非,但是用将私密部位毫不避讳的在景区展示,尺度未免让人难以接受,有亵渎现代文明的嫌疑。因为,文化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股脑的拿过来,不加过滤、不加思考、原封不动地照搬,以“盲从”的、牺牲的姿态去迎合所谓的“孝道”。在许多网友看来,这幅场面既不符合现代伦理观念,也有失雅观。一番争议之后,相关雕塑最终被移出景区。这无疑是公共舆论的一次成功表达,而从更本质的层面上看,也是现代观念批判封建糟粕的成功实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古人的二十四种关于“孝”的行为,是老祖宗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孝道文化,百里负米、亲尝汤药读起来依然让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但是,如果不知这个典故,看到女子坦胸露乳地给一个老妇喂乳的雕塑,一定会觉得不雅。再说了,每天喂奶且连喂数年,违背常识,这样的故事本身就值得怀疑,再加上雕塑与大众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争议在所难免。事实上,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一些“二十四孝”故事被原封不动地“复制”在醒目之处,如“埋儿奉母”“恣蚊饱血”“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对此,早在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曾批判过这类“愚孝”,认为不仅是“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还“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见太过沉重的孝行不但无助于传扬孝道,还有可能让人望而却步。

孝顺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不能否认故事背后的孝顺与善意,但是,人类的想法和社会的眼光都在变化,给婆婆喂母乳”这种孝道不应该被传承,是与民众的认知格格不入的,让参观者惊诧、让知情者反感,让景区蒙羞,让游客止步,这不仅难以起到道德教化的目的,从根本上说,也是“案例”选择上的失误,是道德教化宣传方式上的简单照抄照搬,既不利于弘扬孝道,更与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相悖。而且由于故事久远,加上不乏有古人夸张和添油加醋的成分,因而也让当代人虽然认同孝顺这一传统美德,却也很难对这些故事、人物、行为产生共鸣。

每一代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成长方式、家庭关系都不尽相同。2012年,我国发布“新二十四孝”标准,当今社会,我们的“孝道”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吃顿饭、多打几个电话唠家常、“教父母学会上网”。父母需要的不是我们惊天地泣鬼神地“孝顺”,而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生活点滴的关心与照料,是子女对待年迈父母的尊重与耐心,是儿女促膝、子孙环绕的幸福陪伴,给父母一个安稳愉快的晚年,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尝试。

任何文明的进步,都以对代代累积的传统的不断扬弃为前提。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时代是变化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孝”,我们孝顺老人的方式也应该以今天老人的幸福生活为标准,对“孝道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不变的是我们的“孝心”,变的是尽孝的方式而已。我们如今推崇的“孝道”是从尊重、理解、关爱、平等、包容等角度,重新定义“孝道”,要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平等互爱,如此才能使家庭和睦,生活美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进程。传承孝道,绝非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这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也才能使“孝道”成为社会进步的“润滑剂”,将老一辈人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