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如何“叫好”又“叫座”

2021-03-19 11:03:5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灵樨] [责编:潘华]
字体:【

灵樨

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觉醒年代》将历史向前推进一百年,那个时代的70后、80后、90后、00后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又怎样面对当年世界之大变局?《觉醒年代》生动呈现了百年前的这样一群人。“70后”的陈独秀,“80后”的李大钊,“90后”的毛泽东、邓中夏、陈延年,“00后”的赵世炎、陈乔年等一大批人物,以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代际构成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走来,展现时代之风起云涌。

《觉醒年代》豆瓣目前评分9.0分,在今年播出的所有国产剧中评分排名第二。《觉醒年代》播出第一集便成功吸引了观众,在央视播出时收视率稳居第一,由于春节排播问题,一度停更了10天,竟然引起了年轻受众在线催更,这在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剧中是极其少见的。

胜在“寓教于乐”

《觉醒年代》主要围绕着三件大事展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剧集开场便是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相遇开始的,他们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但对于救国的理念存在着差异和分歧,陈独秀更是因为偏激的言论引起了留学生公愤。但是二人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要想救国不是换一个总统或是皇帝的问题,而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于是二人开始分别创办刊物《新青年》和《甲寅》,在各自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二人回国先后入职北大,又认识了胡适、邓中夏、辜鸿铭等文化大家,在观点的碰撞与英雄惜英雄的情感中共同探索着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目前更新的剧情中,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五四运动已然开启,用近30集的剧情讲述一段观众熟知的历史,这显然是传统电视剧的讲故事套路,采用循序渐进的叙事节奏。然而,即便是习惯了网剧快节奏的叙事方式,《觉醒年代》仍然俘获了大量的年轻受众,在豆瓣小组讨论区中有不少针对历史问题的讨论。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剧,其更应该承担文艺作品最重要的任务——寓教于乐。在这点上,《觉醒年代》做到了。

“不完美”的人物形象

《觉醒年代》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有趣的。

陈独秀、李大钊的形象与我们在百度百科中及学生时代的课本中看到的既相似又有不同,这或许正是这部剧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他们二人的身上既有熟悉的正义感,又能够以各自的缺陷带给观众好奇心。陈独秀并非一开始就成为领袖,而是以蓬头垢面的形象出场,他确实由于政治思想活跃而出了名,但当同学们询问他的高见时,他便言明:“这样的国,无药可救”。偏激的言论让他遭到了同学们的殴打。

《觉醒年代》在塑造人物时选择了“不完美”的方式。

比如陈独秀,他总是将“欠打”的形象贯彻到底,李大钊和他探讨救国思路,他直言共和道路行不通,这在宣扬民主共和的年代里是大逆不道,然而当李大钊询问他新道路是什么时,陈独秀又直言“不知道”,噎得李大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回国途中,当同人问他“新思想”是什么时,陈独秀说“二十年不谈政治”,他的言论总是那么奇怪,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再比如,陈独秀在船上遇到邹将军,白沙在一旁夸赞邹将军的仁义,曾经因为共和国成果被窃取而自杀。陈独秀却在一旁不以为然,讽刺地反问:“未遂呀。”场面一度陷入了尴尬。

经典桥段再现

所谓的“历史真实”,并非是要求文艺作品中涉及历史的桥段一字不能改动,不是像纪录片一样地完全复制历史的车辙。而是懂得恰当取舍,在不改动大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索的前提下,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微调。《觉醒年代》在这点上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成功,剧情中不乏经典历史桥段的重现。比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包括《新青年》的创刊、《狂人日记》的完稿、鲁迅《药》中“人血馒头”情节的重现等。

这些出现在历史书、政治书上的经典桥段,经过艺术的改编呈现在文艺作品之中,才能真正让年轻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历史的力量。也是这些经典情节的重现,才更加剧了历史真实的厚重感。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们会从年轻化的视角探讨这些出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当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时,弹幕刷屏“课文来了”;当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观众们也表示对这段演讲内容非常熟悉。

看剧刷弹幕是年轻人的观剧方式,每当剧情发展到熟悉而又经典的情节时,总会引起弹幕的跃然。所以说,这种历史的熟悉感才是打开年轻人市场的一把钥匙。在抓住年轻受众这方面,《觉醒年代》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实际上,今年播出的许多剧集都做到了既以质量搏口碑,又具有卖座的流量。比如《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等扶贫剧。

献礼剧是希望观众铭记历史。“寓教于乐”的打开方式,是主旋律影视剧叫好又叫座的一大法宝。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