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金融营销”在自媒体空间“王婆卖瓜”

2020-09-27 08:50:2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预期年化收益率6.6%-9.0%,1万元起投,当天起息、按季付息”“投5万元,年化7%,10万元,年化7.1%”……最近,有读者致电宁波晚报称,有自称是金融机构的人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向他们承诺收益,发送虚假或者误导投资者的信息,作为市民,该如何对待这类承诺收益的金融宣传呢?专家提醒:谨防自媒体虚假金融营销宣传。(9月25日《宁波晚报》)

随着自媒体的火爆,随着广告方式的多元化,一些金融营销转换了场地,由以往的在专业媒体上做广告,变成了如今的“自己给自己做广告”。一些金融企业,金融中介,理财公司,申请了自媒体账号,或者是通过“爆款自媒体”转发文章方式,推广金融产品和理财之类的产品。自媒体的生长,给此类营销拓宽了空间,可以说是“投资小见效快”,轻轻松松转发,轻轻松松撰写,加上“花钱推广”和“精准投放”,就可以出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等等社交载体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推出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消费者,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中显示全国平均有47.81%的成年人购买过投资理财产品,我国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金融营销”“理财文章”都是“王婆卖瓜”的属性,不是自己夸自己,就是胡说八道吹牛皮,牛皮越吹越大,好像这就是“流油的肥肉”,这就是“财富的坐拥”,不投资你就是傻子,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随着个人金融消费呈现数量大、涉及范围广、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发展,层出不穷的不规范营销宣传方式也逐渐出现在金融行业中,这不仅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金融机构的企业形象,甚者会破坏金融秩序,产生金融犯罪行为,最终导致社会秩序受到干扰。针对金融营销的现象,监管部门就多次发布风险提示:当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

有关部门也规定:金融营销不得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不得对过往业绩进行虚假或夸大表述,不得对资产管理产品未来效果、收益或相关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不得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等不当营销宣传手段。

但是,再好的“提醒”都不如强力“监管”。需要反思:自媒体何以成为“金融王婆”的“自吹自擂”的地方。一个方面,需要打击自媒体乱象,不让自媒体成为“吹牛皮比赛”的地方;一个方面,需要严厉打击“营销吹牛皮”现象,不给这类公司“吹牛皮”机会。

说到底,还是一句话:金融营销的“牛皮”,需要监管部门“刺破”。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