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可丢了文化

2020-08-24 07:04: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翼]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张翼

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不砍老树……针对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城市片区和建筑等现象,住建部日前发文,要求各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对涉及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要预先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组织专家开展评估论证,确保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建筑是无声的诗,是会说话的“石头”。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开展历史教育,这些建筑“遗产”就是最生动的课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拆旧建新、提速加码的需要,某些地区未经过公众充分讨论,不征询地方文保专家和学术团队的意见,一夜之间就让老街区、老厂房、老建筑灰飞烟灭,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无疑是一种短视而粗暴的行径。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城市的活力,延续城市的生命力。而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不仅在于亮眼的经济数据、光鲜的高楼大厦,更在于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拆除经历风雨的历史遗存、砍掉绿意婆娑的老树,让原本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街老巷,变成千篇一律的商业街,虽然能获得短暂的经济效应,但割裂了文脉,失去了底蕴,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和建筑遗产保护从来不是矛盾体。长沙潮宗街、西园北里、麓山南路、白沙液街等一批老城区,在有机更新的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保留老街格局,修缮和保护历史老建筑,既保留了烟火气,又焕发出新生机。可见坚守文化底蕴,统筹建设发展,通过微改造和商业活化,实现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传统的历史街区也能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城市学家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当前,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好文物建筑,已经迫在眉睫。唯有远离“粗放式”的造城观念,顺应城市的文化肌理,方能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促进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