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汉服沦为“奇装异服”的代名词

2019-11-28 19:07:1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靖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曹靖彬

昨天(11月26日)上午,厦门的林先生夫妇来到思明区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但是工作人员却拒绝了他们,原因是他们提交办理结婚证使用的合照是穿汉服拍摄的。林先生说:“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登记不了,因为这个是奇装异服,我不明白的是,这明明就是中国传统服饰。”(11月27 中国经济网)

结婚登记本是件令人欣悦的喜事,新人却因用汉服照登记被拒而倍感苦恼,汉服承载的文化意义就这样被官方无情否定。身穿汉服是否是不严肃的表现,是否就该把汉服文化从现代文化中剥离而出,让汉服沦为“奇装异服”的代名词?面对工作人员的回答,笔者甚是不解。

服饰是民族、社会和国家文化形式的重要体现。《春秋左传正义》一书中有云:“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中国历史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进程中,汉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成为了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汉服已然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是穿越千年现代人与古人对话交流的精神桥梁,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服饰那么简单。这不仅是学术理论界的认同,也是普通老百姓的切身体会。

汉服的古韵典雅、长袖飘飘,有别于西式服装的现代感,却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千年的美学内涵,是一种文化自信。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这样表述,“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中,在西方强大文化入侵的压力下,汉服无疑是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2014年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我国政府就选择了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这些都充分说明,越是全球化愈演愈烈,越是要找准文化定位。

当下即便一些高校形成了客观的汉服社团组织,不少网上平台也在销售汉服,但大街小巷仍是很少有身着汉服的人群出现,即便有零星几个迎来的不过是路人的指指点点。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不断扭转,决不能像新闻中工作人员那样用异样目光看待,毕竟在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都找不到汉服合照不予以登记的规定。

汉服,一针一线皆是文化,一花一鸟都是情怀。对于汉服等传统服饰,我们应该有的是更多的包容,即使不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也不用将其贴上“奇装异服”的标签。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的还需心灵认同。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