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陈天佑:从《梦华录》看中国文学中的“双姝叙事”

2022-08-01 11:35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陈天佑] [责编:夏博]
字体:【

文丨陈天佑

《梦华录》火了,原因有很多,如人员阵容方面,由目前著名的古装演员陈晓、刘亦菲出演,名笔张巍担纲编剧;又如服化道、摄录美紧扣了当下“宋式”生活美学热等等。抛开这些因素,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即这部剧在改编上,尤其是对主角的改写上,凸显出对原型故事《救风尘》的艺术反拨。


从“大女主”到“双姝”

电视剧《梦华录》的故事脱胎于元人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讲述了一个颇具侠义之气的风尘女子赵盼儿营救另一个不谙世事的妓女宋引章的故事。这部戏在元代,不仅情节设计精巧,且主题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元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劳动人民尤其是求生于勾栏瓦肆的女性命运十分悲苦,因此“救救生活、救救百姓”成了下层社会的集体诉求。如果说,《窦娥冤》之“救”幸赖窦父复官,为女翻案;那么,《救风尘》之“救”则更具平民色彩。一个手无寸铁的女人赵盼儿靠着自己的胆气、义气及灵气成功挽救了另一个处于困境的女子宋引章,其过程之精彩不必赘言。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关汉卿高扬的女性独立、平民独立之大旗,展现了“下下人有上上智”式的通达禅机,同时又含蓄批评了宋引章先前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而误入歧途的错误价值观。基于以上因素,这确实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剧本。

在《梦华录》中,作者却宕开一笔,走入了另一个叙事空间。赵盼儿虽仍是主角,却不再被塑造成光芒万丈,足以遮住其他人物的角色。同时,宋引章也从一个“被救”的、扁平化的配角上升为主角,由单方的救助到双向的扶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独具慧眼的改法。近年来,随着女性电视观众数量占据压倒性优势,大女主影视作品一度风靡。如《甄嬛传》《如懿传》《芈月传》《楚乔传》等热播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宏大的个人主义叙事已经很难切中普通女性观众的“痛点”了,再加上有邯郸学步者把大女主演成了男性团宠万人迷,思想上令人不齿,艺术上不足为训。在此背景下“双姝”模式的改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双姝”探源

事实上,双姝模式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也算“老面孔”了。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帝俊(舜)妻娥皇”的记载,这大约是“双姝”型叙事的文化原型。此后,娥皇、女英的传说就流传起来了。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如晋人王嘉《拾遗记》即有周昭王之妃延娟、延婵的故事,亦有燕昭王之姬旋娟、提漠的传说等。不过,早期的双姝格局,无论是性格差异还是角色分工、主从关系都不明朗,可以看作是这一模式的成型期。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儒学思想衰微,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在《世说新语·贤媛》篇中,作者借他人之口,评价当时两位杰出女性:“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王夫人即才女谢道韫,顾家妇为贤妇张彤云,两人皆有令名,为“一时瑜亮”。在这里,二人并称不再是一个模糊概念,而是由作者的审美之眼道出了各自的特色,即一个有着竹林名士不同流俗的风范,一个具备名门闺秀纯正得体的气质。不难看出,书中对于女性的审美脱离了传统而单一的书写,开始走向了细化。

到了明清,城市经济的繁荣孕育着通俗文学的发达,双姝叙事开始普遍出现在话本及小说之中,表现手法也越来越成熟,最典型的当属《红楼梦》。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林黛玉,又刻画了一个“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前者孤标出尘,不让谢女;后者圆融练达,追步顾妇。不过,这似乎还不能令曹公过瘾,于是在宝玉身边又出现了一对“双姝”丫鬟,即“风流灵巧”的晴雯与“温柔和顺”的袭人。


“双姝叙事”的新变

实际上,在古典式的“双姝叙事”中,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女性,都是男性视角的产物,比如小说《玉娇梨》《金云翘传》,传奇《怜香伴》,甚至以真挚深情而著称的“忆语体”作品《浮生六记》也有着芸娘与冷香这对闺中好友,分香之伴。

以上种种,与其说刻画了两种形象互异的女性,不如说投射出了男性的两种异性想象与审美范式。正如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所说的那样:“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可以说,张氏以她特有的质感语言为男权话语下的“双姝叙事”做了生动的注解。

近年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主义思潮在文艺创作领域盛兴起来,这在影视剧市场表现得十分明显。“双姝”叙事也与时俱进,从远古娥皇、女英难分彼此的模式到后来的林下、闺阁二美争春模式,进而演进出了新的特征。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双姝叙事”不再属于同一男性,而是各有其情感个性、家庭生活与人生轨迹,从早期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木兰、莫愁姐妹到亦舒《流金岁月》中的南孙与锁锁,这类作品中的“双姝”形象往往以较显著的内外在差异来构成艺术张力;其次,有些作品也不再局限于二人,其主题与情节均得到了大大的扩充。比如《欢乐颂》《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等,以三到五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满足了观众更为多元的心理需求与接受期待。从这个角度看,《梦华录》以古装题材表现新型、多人的“双姝叙事”,不啻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来源:湖南文联

责编:夏博

来源:湖南文联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