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
中央“重用这类干部”该如何破局?
3月7日,习近平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人民日报》客户端3月9日刊文,鼓励选拔“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同时警告“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好自为之。
每年两会,都是外界观察中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2016年两会召开不满一周,干部问题就已被中央高层多次提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言要“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俞正声在湖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表示要“鼓励各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刘云山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王岐山在北京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 “真正敢于担当,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战胜不了的困难。”
一方面是中央领导密集发声,一方面各方舆论共同相向。但要真正做到是让干部往往敢闯敢试敢干敢啃“硬骨头”,真正避免“领头羊”可能因为失误而成为“替罪羊”,却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既是对各级党委的战略性挑战,也是对各级党委的智慧性考验。
改革发展的路上必然荆棘丛生,干事创业的途中必然问题不断。特别是面对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畏首畏尾、占着位置不干事,就是因为心存顾虑,担心干的事越多、出的错就会越多,缺乏大胆试、放心闯、敢于变的勇气,缺乏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破解这些问题,组织应当挺身而出、机制应当统筹而范、干部应当依势而行。
导向鲜明,方能“干”字当头。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冲破束缚,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合理使用起来、重用起来,以“求贤若渴”的责任心和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广树“干”字风尚,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干部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勇于担责。
机制完善,方能“敢”字当先。敢啃“硬骨头”、敢蹚“地雷阵”的干部,往往敢闯敢试敢干,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或差错。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建立健全允许失败、宽容犯错的“容错”机制,对他们工作中的闪失,多些谅解、多些鼓励,以宽阔的胸襟和坚定的态度鼓励他们尽心谋事、尽力干事、尽责成事,大胆试、放心闯,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
严惩严治,方能“怠”字当诛。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加大对不担当、不作为干部的组织调整力度,对因不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党员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始终以强大的震慑力警示和引导干部增强看齐意识,补好能力短板,想作为、会作为、善作为。
立根固本,方能“闯”字当行。敢担当、善作为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不作为、乱作为说到底就是精神缺“钙”、党性缺失、“总开关”失灵。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强化教育引导,把“两学一做”抓紧抓实,把改革创新、担当有为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让他们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苦干精神厚重人生、以实干精神铸造业绩、以巧干精神开拓创新、以善干精神一路向前。
什么样的干部将被重用?什么样的干部会被整治? 中央的指示已经非常明确,下一步就看各级党委怎么“用”、怎么“治”、怎么“做”了。(李吉明)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