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丨智能传播场域须重视新闻舆论引导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聂智]

聂 智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界定,文化产业核心层具体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活动,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居于核心层首位。当前,智能传播蓬勃发展,继今日头条、抖音等应用迅速占领庞大市场后,腾讯、新浪、搜狐、凤凰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跟进,基于算法的“推荐”栏目已经成为移动端新闻信息服务产品的标配,智能传播日益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渠道,其在大幅提高新闻信息服务效率的同时,也给新闻舆论引导带来现实挑战。

现实挑战体现于“三化”。一是资讯的智能分发易导致信息窄化。以用户“画像”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喂食”,使公众只注意符合自身兴趣与价值倾向的信息,久而久之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导致人的视野窄化,加剧网络社群之间的区隔。二是流量思维导致内容生产异化。智能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解构着媒体公共性,各类“懂你”的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获得超大规模用户群体,在极致化满足用户导向下,信息消费主要立足于实用需求或感官刺激的满足。内容生产“尾巴主义”严重,媒介从公众精神灯塔退化成“流量工厂”。三是终端迁移导致传播格局分化。随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主要终端迁移到智能手机、PC、PAD等新媒介上,智能传播平台媒体崛起态势已日益凸显。相当部分的市级、县级传统主流媒体陷入“阵地在用户不在、平台在广告份额不在、单位在骨干不在”的窘境,而它们是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面对新形势,应感知趋势、顺应规律,实现智能传播技术与新闻舆论引导的融合共进,牢牢掌握智能传播场域的正确舆论导向。

第一,适应智能传播,培育优质网络内容池。首先,探究优质内容的精准生产。人工智能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焦点、思想文化方面的分歧争议比过去更加容易把握,主流媒体和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可根据智能算法对受众需要精确了解,实现新闻选题与策划“靶向”化。其次,强化深度内容的吸引力。智能传播构建于移动互联网之上,意识形态的有效网络引领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满足受众对感性化、视觉化、娱乐化的需求,实现内容的趣味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再次,强化核心内容的具象传播。可视化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趋势,应着力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及其代表性的视觉图像与文化符号有效融入网络内容池。

第二,驯化智能传播,为传播平台植入价值观。一方面,用主流价值观驯化商业算法。采取科学引导与矫正策略,建立行政与法规干预机制,对优质正能量信息在频道栏目设置方面强化优先权,对发布导向存在长期或重大偏差的网络自媒体账号予以及时关停。另一方面,为商业性智能传播平台经营主体植入主流价值观。加强对商业互联网平台内容审核力度,提升监管与惩处力度,对于碰触互联网领域“九不准”“七条底线”的平台,依法予以打击。注重利益引导,设立专项政策引领资金,采取专项奖励、税收减免、政策倾斜或项目资助等方式,引导与鼓励商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其创造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奖励并推广可复制的弘扬正能量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三,提升智能传播,破解信息域窄化。一方面,集中力量开发完善智慧型主流算法。算法是智能传播内容分发的关键,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算法、党媒算法势在必行。应着力将吸引力与先进性融为一体,于算法模型中科学加入主流价值观因子;同时在算法设计中开辟“信息人行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资讯产品,遏制“信息茧房”的窄化效应。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新闻+区块链”创新来实现智慧传播。探索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来甄别与遏制虚假新闻与噱头炒作,发挥其追根溯源、不可篡改和节点验证的独特价值。

第四,认知智能传播,提升受众媒介素养。一方面,树立媒介“接受端”管理理念。新闻舆论工作部门应改变过去媒体管理单一注重“源头端”的做法,既要对新闻传播机构、内容、渠道等加强管理,也要兼顾对传播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建立全民媒介素养提升机制。引导各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相关部门适时发布媒介素养社会指引等普及读物;主流媒体普及智能传播、网络传播的运行机理与相关知识,发挥协同效应,助力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不断扩大。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能化背景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引领力研究”[19BKS182]、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人才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