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素质 健全学生人格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玮婧]

提升心理素质 健全学生人格

湖南省教科院心理教育与生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彭玮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整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指向,通过积极挖掘学校各类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蕴,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实施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之中,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抵达人心”“润物无声”,真正内化于学生的素质养成与人格成长之中。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许多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自有之义”认识不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而存在,忽视了学生心理活动无时无地不在、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随时跟进的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大喊大叫,总是处于事后补救和被动应对的局面。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加快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体系。

让每位教师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与全员参与是有效实施课程心育的关键。每位教师在种好学科教学“责任田”的同时,还要履行育人职责,敏锐关注教学活动中每位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状态,并相应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尽早预防、及时疏导。对研判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并及时报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

让每门课程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一方面,学校要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并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要在所有学科课程中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体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理性思维发展等要素,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价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让每所学校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园。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管理制度等属于“大课程”的范畴,皆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学校要全面梳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制度体系,还要营造自信、理性的教育氛围,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既体现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正向激励,又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积极心态。学校还要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特点与教育需要,并善于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健全校园心理服务体系。通过开设各类活动课程,积极引导做好朋辈互助,构建起学生心理发展的支持系统,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