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化解痛苦”注解“奉献即快乐”的真谛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堂吉伟德]

堂吉伟德

在湖北荆门,就有这样一位奶奶,今年70岁,因家中设有情感咨询热线而走红网络。也正是因为这条细细的“解忧热线”,拉近了她与咨询者的距离,她被网友称为现实版“解忧杂货铺”。奶奶名叫袁梅芳,生于1949年。退休前是荆门市汽车客运中心的职工。儿子1997年卧轨自杀后,她于2001年以个人名义创办了“袁阿姨热线”,用电话线连接一个又一个陌生人,倾听他们的心事,给予关心和帮助。(4月28日《新京报》)

18年的坚持,让“袁阿姨热线”变成了“袁奶奶热线”。十数年如一日,每天既要承受“深夜来电”的煎熬,又要承受各种人生负能量的东西,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倾听别人的烦恼,用爱心与耐心去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替来电者消除内心的烦恼,抛弃心中的阴霾而保持阳光,非意志坚定者无以承受。18年来,袁梅芳共接听了13万余人次的电话,接待了一万两千多人上门求助,阻止了98人实施犯罪,让102人放弃轻生念头,挽救了129个家庭。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因为每一个电话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有为知的故事与秘密,每一个来电者,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袁阿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艰辛,都凝聚在60余万字的热线日记中。他人即自己,从别人的经历中可以窥见自己的影子,也能从别人的教训中获得启示。60万字的爱与忧愁,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和大众写生。而18年义务关心和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倾听他们的心事,用爱心、耐心、真情与专业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走出烦恼的深渊,把一些人从违法犯罪的边缘拉回来,再次回到人生正常的轨道上来,袁阿姨情感咨询热线功莫大焉。

设立情感咨询热线的动机同样令人动容,孩子的卧轨自杀给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她没有从此沉沦并陷入无尽的痛苦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将局狭的小爱变成了惠及别人的大爱。有了痛苦的体验和失去的遗憾,才会对别人遭遇同样经历,有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用余生来服务社会,让别人不再重蹈自己和儿子的苦难,既是一种自我救赎,也是一种爱的扩散。更重要的是,通过“服务化解痛苦”亲身实践,最终诠释了“奉献别人,就是快乐自己”的人生真谛与道德法则。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奉献与付出,必然收获令人欣喜的结果。

奉献自己,为他人送去爱心、温暖和阳光,也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这是一个浅显的道德逻辑,也是一个基本的人生哲理。以公交上车为例,一项现场调查和测验的结果表明,发现按顺序排队的乘客上车速度都能达到半分钟40人左右,是拥挤着上车速度的3倍。很多事实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源于自私自利,个人的烦恼与痛苦之源,也是极致的功利的结果。当所有人都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及至超越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利益,就无法获得良好的回馈与积极的回报,痛苦、麻烦与烦恼就难以避免。倘若丧子之后的袁阿姨,把自己当成一个需要同情和照顾的弱者,而不是打开心扉去拥抱这个世界,其心态就注定失衡而难以回归于正常,也就无法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分享成功的快乐。

奉献别人,快乐自己,是一个极其浅显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标准,需要获得每个人的高度认同和自我实践,才能转化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然而从样本来看,实际状况却差强人意,首次全国性社会人际关系现状调查显示,人多数被调查者对人际关系现状表示不满,并对其能否好转持消极态度。72.8%的人认为:“现在的人都变得自私了”;71.9%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感到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认为“人心难测”;66.2%的人认同“许多事常因人际关系的原因而办不成”。而另一项调查显示,国人的幸福感依然在持续下降,而抑郁、焦虑、烦躁不安则变得越来越普遍。

“今天,我们为什么不快乐”成了每个人心头的疑问,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追求幸福与实现快乐的路径并不复杂,“服务化解痛苦”的“袁阿姨热线”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示范,以此为参照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升华。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