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实现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安定 赵景利]

吴安定 赵景利

2019年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是整个脱贫攻坚战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实现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须不断夯实以下五个基础——

夯实制度基础,在建立长效机制上着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虽然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应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以实现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目前,各地扶贫主要采取工作队驻村帮扶形式,但仅依靠驻村工作队2-3年的帮扶,难以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因此,区县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立足贫困地区自身,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一是用立法来保障。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明确治贫各方的责任、义务,并规范流程、明确奖惩。二是用创新来推动。围绕脱贫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问题。三是用执行来强化。注重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脱贫攻坚效果评估机制。

夯实产业基础,在提升产业质量上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比如长沙对口扶贫的龙山县,近年来通过积极发展茶叶、迷迭香、油茶、中药材等富民产业,取得了可喜成效。在产业发展上,一是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水、电、路、气、网“五到农家”工程,在交通物流、信息网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二是要选准优势明显项目。培育发展能够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促进传统种植养殖业向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发展转变,形成规模效应,打响地域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问题。三是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目前,不少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能力较弱。应加快引进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农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推动农村产业向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链化迈进。

夯实产权基础,在壮大集体经济上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而深度贫困地区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或者集体经济收入低下。当前,要不断深入研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夯实稳定脱贫的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

夯实群众基础,在强化内生动力上发力。主要是解决两个难题,激发两类群体的内生动力。一是解决一些贫困群众“精神贫困、动力不足”问题,消除“等靠要”“懒散慢”现象。在“扶智”上下力气,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整体素质、劳动技能,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在“扶志”上出新招,使群众坚定自立自强、脱贫光荣的意识,同时采取更加科学的举措变“输血”为“造血”。二是要解决一些扶贫干部“畏难怕苦、激情不够”的问题,消除“应付”“敷衍”思想。有些驻村扶贫干部因环境艰苦、工作压力大、成绩不突出,出现了消极执行上级政策、一味等待任务摊派现象。对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完善激励政策,增强扶贫干部的战斗力,让他们“下得去”“干得好”“上得来”。

夯实社会基础,在实现整体联动上出力。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格局。从政府来说,要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覆盖贫困人口。就社会而言,要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参与度,将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吸纳到脱贫攻坚队伍中来。比如龙山去年开展了百企联村献爱心、助学济困暖民心、捐赠助医感人心等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扶贫的积极性。要全力构建党、政、军、民、社会、企业“六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