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运动佳绩就是最大的“爱国”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争创运动佳绩就是最大的“爱国”

11月18日,苏州马拉松开跑。在比赛最后阶段,中国选手何引丽与非洲选手争夺冠军时,两名志愿者上前向何引丽递国旗。这使得何引丽原有的节奏被打乱。最终与对手的差距逐渐拉大,遗憾获得亚军。(11月19日央广网)

面对这样的比赛结果,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本该风平浪静。问题的转折点出在一位实名认证标注为“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微博博主“四川魏静”身上,她站出来批评何引丽“随手抛弃国旗”,并质问道:“难道成绩比国旗更重要?”在被其他网友质疑后,依然坚称自己的立场,并说“扔国旗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引发网络巨大争议。

应该说,朴素的爱国之心人皆有之,我国的运动员出自于举国体制,在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之下,爱国意识只会比普通人更高。有鉴于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马拉松运动员何引丽会刻意做出“抛弃国旗”的反常之举,其手持国旗滑脱,必是激烈的竞赛环境导致,自不可也不必苛责。何引丽本人微博回应称,并非扔掉国旗,而是国旗全湿,而自己的胳膊已经僵硬,摆臂时甩出。这个回应合乎情理,也印证了我们之前居于常理所做出的推断。

所以,对何引丽意外滑脱国旗的行为应该多理解多包容,批评和苛责不仅不必要,而且不恰当。面对这一意外事件所引发的争议,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爱国的本质究竟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相反?诚然,爱国体现于形式,但更体现于内容,当内容和形式产生冲突时,内容重于形式。以苏州马拉松和何引丽为例,作为运动员的何引丽,其首要任务就是克服阻力,尽最大努力获得冠军,实现为国争光的目的。这才是爱国的“内容”,实现这一“内容”之后方可展现“身披国旗”这一“爱国的形式”。这就是说,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而不是相反。在比赛最艰难激烈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为运动员提供无干扰的运动环境,而不应该形式主义地提前送上国旗,断送其夺冠的前景。

从目前的舆论环境看,我们对因为意外丧失冠军的何引丽是同情和爱护的,这种不以冠军论英雄的舆论包容体现了新时代之下观念的进步,值得称许。然而,在最新的舆论中,人们似乎又把焦点对准了两位递送国旗的志愿者,并明显表露出过度的愤怒。但这也是有失理性的,舆论对志愿者也应有一定的包容,我们或可反思组委会和志愿者的某些行为,但不可据此升级为火力全开的“炮轰”。就马拉松传统而言,安排志愿者在冲刺前给领先的运动员送上国旗,既是助兴,也是祝愿,动机是良好的,不宜上纲上线进行批判。

这次意外事件可以促使组委会和志愿者进行反思,如何确保良好的动机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递送国旗的形式依然可以保留,但组委会和志愿者可以灵活执行,若领先优势明显,可以递送,若竞赛处在毫厘之间,递送行为可以取消,以达到让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目的。

苏马运营方对舆情的反应还是迅速的,在19日当天就发表了道歉,表示“此次事件是一个意外,之后在举办赛事中一定会对志愿者不遗余力地培训,事后一直试图联系选手何引丽,我们对此深表歉意。”能够因此而反思并提高赛事质量,是大家都乐于看到的,也希望以后的赛事能够处理好细节问题,体现爱国精神的同时更要体现体育精神。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