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岳麓书院精神在育新人中大放光彩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欢欢 唐珍名]

曾欢欢 唐珍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岳麓书院走过风风雨雨千余年,直到今天的湖南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孕育培养了一大批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之才。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的,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亦即岳麓书院精神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更是全社会可以借鉴化用的。充分发挥岳麓书院精神的当代育人价值,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面对当前一些大学生、社会青年倾向于“人生理想实际化、价值标准实用化、个人追求实在化、行为选择实惠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应深入发掘、大力宣传、切实传承岳麓书院精神中的宝贵价值理念——

一是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核心。早在南宋末年,元兵围攻潭州城的危难时刻,岳麓书院数百师生毅然弃笔从戎、舍生取义;后有思想家王夫之、魏源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左宗棠等一批“中兴将相”抗击英俄、收复失地;近有蔡和森、唐才常、邓中夏、邓乾元等一批革命志士或慷慨就义或英勇战死……这种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既是新时代青年构筑理想信念的厚重基石,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是传道济民的责任担当。“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与此高度一致的是,传道济民是岳麓书院的精神特质。从“以传斯道而济斯民”教育思想闻名于世的书院山长张栻,到宋代理学派、明代心学派、明清实学派、清代汉学派等书院各类创新知识、勇担道义的群体;从深受书院“坚定其德性、明习于时务”思想影响,以陶澍、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到深受“有体有用之学”思想影响,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和洋务运动首领,再到后来的民主革命派、早期共产主义者——他们“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传道济民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特质,时至今日无疑仍是激励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先进典范。

三是立己达人的修身德性。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定是有大爱大德大情怀之人。欲齐国平天下,首要是修身。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无论是850年前朱熹先生手书的“忠孝廉节”,还是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写的“整齐严肃”,还是由民国时期宾步程校长题写的“实事求是”,无一不是岳麓生徒修身立德的标尺。特别是270年前由国学大师王文清手定、至今仍然收录在湖南大学学生守则扉页的岳麓书院学规,囊括了为人求学的品质要求,涵盖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这些修身德性不仅可以有效消解“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更能助推广大大学生尊崇道德、互敬互爱、诚实守信。

以文化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充分发挥岳麓书院精神的当代育人价值,应尊重文化育人规律,注重将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融入课堂。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将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设校史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必修选修课程,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辅助教材和读本,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二是融入实践。实践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体验和仪式,在参观、讲习、传播中把跨越时空的先进思想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范转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通过继承和恢复岳麓书院祭孔礼、拜师礼、入学礼、成人礼等传统礼祭形式,形成入学季、表彰季、毕业季“三季典礼育人”的完整规制。

三是融入网络。网络是人才培养的新阵地,应加强以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为主题的内容生产,打造和抢占网络平台。要善用新媒体新技术,改进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推出雅俗共赏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让悬挂在书院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流传在校园里的故事都“活”起来,同时创立一批类似“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增强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