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十八变”是绣花功夫下得好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磊]

2013年前的十八洞村,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穷”。出村没有一条好路、上山没有产业抓、村里大龄单身汉随处可见……

2018年的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能开到家门口、荒山变金山,猕猴桃挂满山头、外乡姑娘嫁进十八洞村,大龄“光棍儿”们纷纷“脱单”……

武陵山深处的十八洞村,一个曾经因寨里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的贫困村,一个被认为是精准扶贫伟大战略构想的首倡地。时至今日,这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路修通了、产业活了、收入也提高了。

在扶贫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曾经贫穷落后的十八洞村已经蜕变成如今发展致富的典型代表。这一系列艰苦磅礴的背后,是“绣花功夫”起到了重要作用。回望十八洞村的完美嬗变,是对绣花功夫的完美反馈。

绣花功夫重在精细对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扶贫工作,更是要精细化操作,找准致贫原因,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拔掉穷根,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贫困是导致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最大拦路虎,全党全国人民要上下齐心,一起找对策、一起问原因。做到步步精准,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因人而异发展特色。结合地方区域优势,种植猕猴桃;年轻人发展乡村旅游,中老年牛羊养殖,留守妇女出苗绣。形成了户户有产业,抱团发展的脱贫新格局。归根结底,这是十八洞村结合自身条件,精细对标,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花垣县组建的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发动群众组建了义务施工队,因地制宜,用山上现成的石材,修通了村里出山的路,村民的庭院也通过通水改厕、架电亮灯,短短几个月,十八洞村焕然一新。扶贫干部还积极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为村里引进了扶贫产业。从精准定标到勇毅催征,再到如今的脱贫致富,十八洞村用成绩演绎着最会干事创业的华彩乐章。干得成事,首先要敢干事。回望十八洞村的过去,贫穷落后是其代言词,“精准扶贫”的药方激荡起了所有村民及干部群众同频共振,拿出“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的干劲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的巧劲,下好“绣花”功夫,走上脱贫路。

绣花功夫好在民心相通:问题时代的声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来抓,抓好了扶贫工作,其实就是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大的困难。也只有把“绣花”功夫向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发力,才能打通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政之所向,在于民之所盼。五年来,扶贫干部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的初心,家家动员、户户宣传。把党的政策和理论讲清、讲透,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一同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实现了十八洞村的跨越式发展,脱了贫,也致了富。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唯担当。如今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碰钉子的关键阶段,如何汇聚起涉险滩、闯难关的磅礴力量。只要肩扛矢志前行的责任感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感,继续下好“绣花”功夫,一针一线治标,一穿一引尽责。那么,脱贫攻坚指日可待,十八洞村的经验将广为复制学习。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