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影创作扎根现实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谢卓芳]

谢卓芳

最近,国产电影迎来了许久未见的大动静,由文牧野导演,徐峥、王传君等主演的《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上映6天票房超过15亿,豆瓣评分9.1分,上一部超过9分的华语院线电影还是16年前的《无间道》。该片自上映以来几乎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更是引发了一场围绕天价抗癌药、国家医疗改革等多方位的讨论。

和众多主打颜值和流量明星以确保回报率的影视作品不同,《药神》是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仅将镜头对准长期以来主流话语体系缺失的罕见病患者群体,更是直面当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痛点,可以说是近些年国内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标杆。

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我们等了太久。电影里那一句“谁家里还没个病人”戳痛了每个观众的内心,在厄运随机的概率下,屏幕上上演的一幕幕,就是现实中每个人都可能遭受的命运。正是因为如此,影片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观众用节节攀升的票房和乐此不疲的讨论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敬意。

今年一季度,国内电影票房过200亿元,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迎来从数量扩张走向创作提升的瓶颈期,各种类型片层出不穷,但真正的好剧本,好故事太少。非虚构的真实事件是公认的最佳改编题材,可是近几年,这类题材在影视作品里乏善可陈,IP加持流量明星的模式充斥整个市场,大量热钱的涌入造成对创作的“绑架”。《药神》是一个起点,它让观众在黑暗的角落中,开始真正关心这世界另一群人的生与死,并为之落泪,它让我们看到除了娱乐休闲以外,电影创作所承载的可能性还有很多。

“我希望这是一副能够治愈中国电影行业急功近利的药。”徐峥在4月的电影发布会上如是说。影片的最后,导演用一行行发生改变的数据告诉观众,在医疗改革领域,我们社会的进步有目共睹。正如影片内容要传递的希望一样,《药神》本身也传递了一种希望,那就是现实主义还可以飞得更远一点。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