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态度折射作风的风度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厚廷]

4月上旬,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20位同志认领了一项特殊任务——开展“深入贫困地区解决群众问题”专题调研,每位省级领导负责两个贫困县,走访4个以上贫困村和10户以上贫困家庭。任务有明确要求: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人民日报5月14日)

调研本是党的传家宝,但在急功近利的催化下,打造出了“经典调研线路”,培养出了“被调研专业户”,甚至在调研期间,将与调研无关或者可能影响“效果”的人“请出”相关区域,使本该沉下身子摸实情的调研变成了“走秀”,着实失去应有的意义。调研工作说起来不难,但做起来不易,提前打好招呼,走指定路线,看示范样板,听标准汇报的调研方式固然轻松愉悦,但这种丧失主动权的调研,是对工作的不负责态度,反映出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笔者认为,调研的态度往往能够折射出干部的工作作风。

调研就应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走访就要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唯有如此,才能呈现基层真实面目,让上级了解基层的工作进展情况和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上级领导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现场去真正掌握实情,在仔细地深入调查研究后,才知道基层缺的是什么。村干部不在场,县乡干部也没跟,群众才能放心亮出“家底”,通过引导群众把实情讲出来、把诉求表达出来,对于群众反映的重要问题问清楚、问明白,后续的解决和落实才有“准头”。

当然,基层调研中让群众的心声能够如实地表现、表达出来,这只是第一步。既然是为解决群众问题,“问题清单”自然少不了,能不能找出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好,是调研会不会流于形式的关键。假如每次调研,党员干部都把问题汇总后就了事,至于说如何解决问题、制定对策就不再跟进,没有什么措施,也没有追查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那就成了无用功。只有对调研中了解到的问题、采集到的诉求,能解决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耐心解释,才是真调研,才显好作风。

走访深不深入、热不热情、实不实在,群众心里有数。正如参与湖南省此次专题调研的领导感触到的那样,直接与贫困群众见面,看到的是真情实况,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意见,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调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干部作风落得实不实。搞得好就能赢得民心,搞不好就会失信。多搞真调研,多想真问题,才能以优良的作风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群众满意。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