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管理制度不能是“稻草人”

[来源:华声在线]

汪世东

“关注小环境,共享大健康”,这是第30个爱国卫生月的主题。今年4月,全国各地将通过倡导垃圾分类、社会环境整治、科学健身等活动,引导公众关注身边的健康环境,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理念。

垃圾分类是喊了多年的老话题。这些年,虽不乏政策法规的出台,不乏媒体的呼吁,也不缺少有志之士的推动,但即便如此,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制约的因素很多,有观念上的滞后,也有具体路径上的不配套,以至于它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做好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4月,相关部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通过“硬约束”来促进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约束、杜绝乱扔垃圾行为。

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推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尽管不少城市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但是相当多的人依然我行我素,那些言之凿凿的政策法规,成了唬人的“纸老虎”“稻草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各地的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管理已经做了规定,执行就成为最关键的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掉链子,立法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可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在“老习惯”的作用下,有些人存有法不责众心理,看到别人违规,自己跟着做;有的执法人员也觉得嫌事小,不肯下力气。这方面可以借鉴“他山之石”。比如在新加坡,随地吐痰,第一次处1000新元罚金,第二次处2000新元罚金,第三次处5000新元以上罚金。除罚款外,还可能面临上电视曝光、被处监禁的风险。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应该适当提高处罚标准,严格执法,让市民意识到垃圾分类不是“小节”。

美好环境需要社会成员共同维护,美好环境同样需要严格制度的保障。让垃圾分类制度成为“硬约束”,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宜居、更美丽。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