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受社会监督或成常态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利飞]

黄利飞

从去年8月立案稽查,到4月18日晚收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财务造假一案,算是尘埃落定。

梳理尔康制药这一危机的来龙去脉,导火索竟是自媒体的一篇文章,而后才有交易所、监管局的“官方”介入。

2017年5月9日,自媒体“市值风云”在公众号发布文章,质疑尔康制药涉嫌严重财务舞弊;当天午后,公司股价应声“一”字跌停;5月10日,公司停牌自查;5月11日,深交所下发关注函;8月8日,证监会下发《调查通知书》;11月22日,公司自查公告财务造假。

在此之前,尔康制药是市场公认的“白马股”,经此一遭,机构纷纷下调对公司的评级,大量投资者准备抛售手中股票“走为上计”;即便经过半年多的停牌来消化“利空”,复牌迎来的依然是公司股价连续7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其中包括4个跌停板)。“白马股”的形象,可谓毁之殆尽。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20余年,因社会监督而被撕去华丽外衣的上市公司,并不鲜见。

2001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以600字短文,让蓝田股份现出“公司已是空壳”的真相。这是A股上市公司受到社会监督、并付出代价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在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体制下,相关监管部门是监管市场主体的“主力军”。但随着社会透明度的提升、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等,社会监督上市公司或成为常态,将成为净化资本市场的一股有生力量,对A股市场的诚信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一家公司一旦上市或准备上市,就意味着成为公众公司,有义务将公司的真实情况展现给公众,也应该自觉接受来自监管部门、机构、媒体以及所有投资者的监督。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