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匾神翻译”拷问城市管理水平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斯涵涵]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东路街头出现了一批“土洋结合”的店铺名翻译。多家商户告诉记者,8月8日之前,新城区有关部门对海东路上多家商户的牌匾进行了统一更换,由施工单位具体负责,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但他们也发现,牌匾上的翻译出现了不少错误。(8月17日澎湃新闻)

政府部门出钱,对商户牌匾进行统一更换,牌匾不仅标有中文店名,还附有蒙文和英文翻译,这样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看上去也整齐美观,对提升城市形象大有裨益。

然而,好事还得办好,否则得不偿失。牌匾是一个店铺的门脸,不少店名还是店主多番挑选的“珍爱”、多年积累的口碑,经过神翻译变成不伦不类,对于店主来说,相当于养了多年的孩子变成了不认识的人,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据说蒙文翻译也出现不少错误,无法想象,如此低级错误怎会大面积地出现在政府项目之中。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有关人员解释,当时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络上一家设计公司,这家公司又将牌匾的翻译工作委托给另一家翻译公司,住建局在前期审核过牌匾排版方案,当时没有问题。那么问题来了,翻译水平如此低劣,这是不是一家专业的翻译公司?设计公司转包,是否经过允许?住建局又是如何审核通过的?毕竟,重大的政府项目,要经过一整套立项审批程序,承接单位的资质和业务水平也必须严格考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最新消息是当地部门回应称,正在审核,有错即改,这种态度值得肯定,但个中的损失显然不是简单的“有错即改”就能弥补的。这其中损失最大的,无疑是在舆论风暴中的城市形象。

可以说,“牌匾伪翻译”拷问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错误百出的新牌匾出现在街面上,不仅失去了其本来的积极作用,反而让店主无奈,让城市形象失分,也损害了政府公信。此事告诫有关部门及人员,要摒弃僵化的管理痼疾,提升科学管理的效率,强化责任长效机制,保障政府项目优质高效地进行,千万不要再出现“神翻译”事件,贻笑大方。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