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疾考生应温柔以待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近日,一篇名为《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让不少人感动。它讲述了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全家为魏祥多年求学付出的艰辛努力。魏祥今年参加高考取得了648分的优异成绩,已经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清华大学能提供一间宿舍,能和母亲同住,方便他顺利完成学业。目前,清华做出回应:已备好宿舍,费用全免。(6月28日澎湃新闻网)

甘肃定西被称为“苦甲天下”之地,出生于此的魏祥身世更是让人同情怜悯,除身患重度残疾,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便已去世,只有母亲贴身照顾并艰辛地供他读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他在与清华大学达成录取意向后提出了这一要求。

清华及时而温情的回应体现了一所名校应有的人文关怀,这封名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公开信瞬间爆红网络,成为一碗被人津津乐道的励志鸡汤。这件事之所以被广泛关注,除了感动于魏祥“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不屈精神,还感动于清华大学对弱者的爱和善意。稀缺而可贵的个人品质和名校宽广而博大的悲悯情怀都值得舆论为之注目。但是,除却其中的大众抒情,我们还应看到的现实问题是,残疾学生在上大学这一路途中所存在的困难阻碍并没有真正消除。

2010年,河南一名残疾考生因电子档案体检表显示非正常被报考大学拒之门外;2014年,福建漳州一名残疾女生被当地一所大学退档。而即便是上了大学的一些残疾学生,也因为残障原因在学习考试过程中经受着政策不完善带来的困扰和不便。尽管残疾人有上大学的权利,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考生,不少大学仍然选择放弃录取,这里有无法提供细致照顾的客观原因,也有缺乏关怀的主观原因。

残疾考生本身就在求学与考试中比常人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和艰辛,十年寒窗之苦,自然也希望能够与其他人一样迈入大学校门,原本应与正常人一样享有进入高校学习的权利,却因身体原因被高校选择性放弃,这无疑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透出的是社会和教育部门在残疾考生权利方面的保护不够,也透出了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缺乏担当。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尽可能为残疾学生提供帮助,温柔以待,承继和发扬“明德”之道,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化人”,更应该有着“爱众”和“亲仁”的内涵,而不是功利性地选择和放弃学生。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清华情真意切的回信让这一段故事成为了办学史上的又一佳话,虽说以往也有像魏祥这种情况的残疾学生携家人入学,但因为魏祥这一事件通过网络发酵,将清华的担当与善意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所大学从未曾熄灭的风格。也有人说清华这一举动透着浓浓的营销气息,但这又如何呢?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善意放大,让整个社会感受到这一温暖,难道不是一种好事吗?

有一句被说滥了的话是这样的:“看一个社会如何,要看它对弱势群体如何。”大学承载着教育责任,也直接或间接引导着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向及责任担当,对残疾学生温柔以待,就是一个具有十足说服力的形象丰碑。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