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创作也需与时俱进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3月中旬,四川眉山市一早教中心教完儿歌《小燕子》后,一位小朋友天真地问道:“老师,小燕子是什么?”于是,老师要求周末去看看小燕子。可是,全班16名小朋友有14名都没找到。乐山市启明星幼稚园教唱儿歌《丢手绢》,全班20多名小朋友竟无一人知道手绢可以用来擦汗或擦鼻涕。(3月30日《成都商报》)

《小燕子》和《丢手绢》是我国的知名儿歌,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童年回忆,但如今这两首歌曲中的所唱之物却遭遇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尴尬,多少让人惆怅。

儿歌大多以旋律简单优美、朗朗上口为创作宗旨,歌词也应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之事,于歌唱、娱乐中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这也就意味着儿歌在创作发展过程中需要紧扣时代的变化,让孩子们能够更快更轻易地理解歌词含义。《小燕子》和《丢手绢》这两首歌曲分别创作于1956年和1948年,都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传唱历史。

如果说歌词是时代的写照,那么时代的迅猛变化终有一天会消弭歌词中的情境。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居住条件,曾经的自然环境也在发生变迁,在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城市,王谢堂前燕再也飞不进寻常百姓家,也就难怪孩子们会对老师发出“小燕子是什么?”的疑问。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发展,儿歌也需要与时代脚步同步,毕竟除了看不到小燕子,我们现在也很难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更不会用手绢去擦汗擤鼻涕。反过来看我国的儿歌创作,流行歌曲与儿歌,二者的数量与流行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流行歌曲已经纯粹商品化,创作酬劳可观,词曲人显然更愿意为流行歌曲操刀,而儿歌创作偏公益性,也自然就没什么人愿意写歌。即便每年有新的儿歌出现,也大多属于说教,歌词呆板毫无美感,根本无法使之流行起来。

在儿歌断层的现状下,显然我们需要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新的儿歌出现。期待儿歌创作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文艺家们的真诚参与,政府主管部门要多多激励创作,不妨在公益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奖励,让优秀的词曲作者有动力投入其中,而文艺家们也需要抱着一颗爱心与童心,用真诚与热情为孩子们多创作经典的、有美感、有价值的儿童歌曲。

一首优秀的儿歌,不仅可以使孩子们领略文学、艺术的美感,丰富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更是在歌曲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共同的时代记忆,在希望多一些孩子认识燕子的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够早日唱着新的经典儿歌。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