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诗词大会》时 我们在讨论什么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聃]

春节过后,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突然火了。“我本来以为收视率会低呢,没想到周围人天天等着看”“我妈一边看一边问我,唐朝诗人是不是李白最厉害……”这几天的论坛上,诸多热议指向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从16岁“诗词达人”到点评嘉宾,甚至主持人的串词,皆成热点。印象中,古诗词除了学生课堂学习,似乎离社会生活有些远。此番热潮,很是出乎意料。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这么火?《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认为,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

《华商报》发表的文章则以为,“诗词综艺热”是时代的声音。它的理由是,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诗词综艺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公众并非一味喜欢庸俗流行主义,依然有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只要传统文化找到好的表现方式,肯定受欢迎。

“有趣”、“有效”,是《齐鲁晚报》评价《中国诗词大会》的两个关键词。这篇评论的标题叫《有趣的诗词大会,有效的文化传承》。评论指出,《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能在传统文化推广上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片喝彩声中,新华社发表的评论则提醒,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止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更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那份执著,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从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被热议,到国民与诗歌之间无隔阂,到底有多远?一切可能仍不足以乐观。《新京报》评论以它一贯的理性风格坦陈,“诗词大会”火了,国人与诗词之间仍有隔膜。对诗词大会最好的态度,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场大会,看完热闹也就散了。事实上,比起背诵,日常的吟唱、体悟似乎更加重要。退一步讲,实在没时间,哪怕偶尔翻翻,体悟一下古诗词之美,也是极好的。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