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基地+媒体”三方协同的红色实践育人新模式

2024-04-21 08:21:56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伍镆]
字体:【

刘曙东 张立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依托红色资源,构建“学校+基地+媒体”三方协同的红色实践育人新模式,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使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师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新闻媒体成为红色主题实践的重要宣传媒介,是学校思政课成为红色育人主渠道的创新探索和有益实践。

明确功能定位,加强组织协同。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红色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根基,一方面促进学校、基地、媒体三方协同,探索大思政协同机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红色历史记忆场所的重要作用,与学校、媒体加强合作,让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实践中感悟红色历史,接受精神洗礼;新闻媒体发挥记录和传播的媒介作用,聚焦思政课创新实践,推动形成浓厚的红色育人氛围。同时,组织开展专家研讨会,吸纳学术界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红色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水平,为形成“学校+基地+媒体”三方协同的红色实践育人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形成“三方”红色实践育人共同体。

集成优质资源,促进平台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新闻媒体分属不同平台,各有相应优势资源,推进“三方协同”的红色育人实践,必须集成“三方”优质资源,在平台协同中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和质量。高校是人才汇聚、知识传承的重要基地,应按照思政课学科属性和课程特点,建立专家资源库和知识资源库,汇集不同专业的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建立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文献库、影视库、试题库、案例库等,为红色实践教学提供资源支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加强纪念场馆建设,进一步凸显其阵地功能和作用,为红色实践教学提供场地保障;新闻媒体发挥传播优势,推动红色育人实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共享红色资源,促进平台协同,“三方”共同为推进红色育人实践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实践协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红色实践育人的根本所在。高校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途径作用,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和“三方”优质资源库,制定翔实的线上线下融合式红色实践教学方案,明确实践的意义、内容、时间、组队模式、成果形式、考核方式等,构建“专业特点+红色历史”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让实践教学更实,学生更喜欢,考核评价更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建立学生实践中心,基于高校红色思政课需要,安排专门的实践路线和讲解员,为红色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大学生可作为志愿者向讲解员学习,熟悉、讲解红色文化。新闻媒体可组织大学生开展“微拍摄”“微录制”“微采写”“微创作”等方式访谈红色人物、讲述红色故事,使红色实践育人形式具有新闻特色。通过推进“三方”实践协同,让大学生深化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强化产出导向,务求成效协同。“三方”协同的红色实践育人旨在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助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践教学中,高校应重视实效,坚持“以事析理”“以境释理”“以论说理”“以行见理”,使大学生在红色实践中不断增强“读、思、写、讲”的能力,尤其是学会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长本领和才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文物史料变“教材”,用“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方式,推动红色研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新闻媒体应发挥平台优势,及时推介学生优秀作品、实践成果上报上网,宣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育人实践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扩大思政课程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释放红色实践育人的正面效应。

“学校+基地+媒体”三方协同的红色实践育人新模式,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积极尝试,应科学设计、精准安排、扎实推进,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坚守信念、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砥砺奋进。

(作者均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

(一审:夏博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