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继承和创新,责任与担当——评青年作曲家王浩远音乐创作

2022-06-27 18:00:42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刘胜松] [责编:夏博]
字体:【

文丨刘胜松

第一次听到王浩远这个名字,源于长沙市音乐家协会精心组织的一次橘洲音乐公益大讲堂,当时邀请了著名词作家郭天柱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作《情比河水韵更多》的专题讲座,讲述他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作经历。期间,分享了一首由他作词,王浩远作曲,郝亮亮演唱的西北风新歌《我的大陕北》。他说:“为什么我迫不及待给大家播放这首歌呢?因为,我只听了一遍清唱初稿,就已经热泪盈眶,作品出乎我的意料!”

《我的大陕北》歌曲特色鲜明,既有陕西秦腔的元素,也有陕北民歌的特点,结尾处又融合了陕西道情的音乐风格,极具北方特色的唢呐、板胡、安塞腰鼓等,听来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陕北高原,将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重返延安大陕北、心要奔出怀的沸腾激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来源于生活,有些天分是与生俱来的。王浩远出生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陕西靖边,他的父亲是当地农村知名的“民间歌唱家”,他自小耳濡目染,埋下了一颗热爱音乐和创作的种子。毕业后,王浩远怀揣梦想,进入内蒙古伊化集团歌舞团担任歌唱演员。他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么多专业的乐器,仿佛一团海绵掉进了大海里。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抄谱子,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分谱都抄,只要乐团排练,他一定在侧台暗中学习。一边不停抄写,还一边乐此不疲地去琢磨作曲家创作思路和配器规律,想让这些知识能有一天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是,现实的生活很快就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作为初级演员的他,每月工资只有不到300元,生活窘迫的他甚至无法解决日常温饱问题,更别说想买一把吉他或者其他乐器、专业书籍之类了。直到有一天,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公司大礼堂的后台存放了许多平时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的好乐器,这简直是最理想的学习场所啊。于是,他向上级申请,每天下班前主动检查门窗、关电源。其实是想偷偷给自己留扇窗户,以便晚上悄悄地爬进礼堂去练习。因为礼堂窗户开的比较高,他一开始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每天凌晨之后,他关紧门窗,不敢开灯,在黑暗的舞台上模仿指挥、打架子鼓、拉马头琴、唱歌……每天练习直到自己筋疲力尽,心满意足之后倒头便睡。就这样,在礼堂里度过了几年特别充实而又有喜剧色彩的学习时光,直到有一天有人反映礼堂好像“闹鬼”……

1996年12月,是王浩远终身难忘的日子。部队歌舞团将他特招入伍,任圆号演奏员、管乐团指挥、作曲、声乐。从此,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文艺战士,拥有了一片更广阔的大舞台。六年的军旅生涯,最让他难忘的时光是去偏远地区基层单位为战士们演出,去边防哨所体验生活,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白天看战士们训练,晚上坐在一起邀月高歌,既给士兵们带来了精神食粮,也让他找到了很多创作灵感。他用心琢磨士兵们的内心世界,从词、曲、唱三方面下功夫,用心创作每一首歌曲。最让人感动的是,天寒地冻的时候,演员、歌手还能在台上走动走动,而看演出的那些战士们往往坐得笔直,一动不动保持一个多小时。但是节目结束后,他们的掌声仍然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对所有创作者和演员们最大的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王浩远出版了第一张个人作曲、演唱歌曲专辑《军营歌谣》,其主打歌曲《当兵的梦》得到广大官兵的喜爱和好评,很多人将他的专辑作为战友退伍的纪念品相互赠送。他的作品《边关的雪》经我国著名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郝亮亮重新打造演绎,独具西北特色,把戍边军营哨所的艰苦体现得活灵活现,既唱出了军人的豪情,也唱出了军人的柔情。

中央歌剧院虢建五老师对王浩远的作品《感恩祖国》非常喜欢,觉得非常有时代感。这首建国七十周年推出来之后,得到很多专家高度赞扬,短时间点击率就超过40万次。他的另一首主旋律作品《为爱传越》以饱满的激情讴歌盛世中国,彰显时代主题。随着一带一路的拓展延伸,炎黄子孙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怀揣着中国梦,依然有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国内疫情爆发之际,海外华人华侨无时无刻不在眷恋着、祝福着祖国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歌中传递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心中流淌的真爱永远为祖国母亲而传越。

多年来,王浩远坚持参与省市的公益活动,常常去孤儿院、福利院慰问和义演。他和肖雯合作的作品《把爱挂在月亮上》(抗疫期间被湖南、湖北、江西多家电视台使用并播出)、《天下平安》(获得2020年岳阳市抗疫原创作品二等奖)都是防疫抗疫期间诞生的佳作。由于疫情期间没法使用录音棚,所有的词曲唱和后期制作都是在手机上完成。他用自己的真情表达了对抗疫战士的敬意。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王浩远说,艺术创作这条路确实艰辛,但是只要坚持,始终保持一颗虔诚、感恩的心,这条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