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剧需深耕细作

2022-04-15 07:49:40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樊树林]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樊树林

讲述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成长史的电视剧《山河月明》目前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作为近年来市场少见的历史正剧,它的厚重大气让人眼前一亮,也收获了良好口碑。历史剧回归正剧,既符合政策导向,又顺应了当下观众的口味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大多的国人都有一种浓重的历史情结,对曾经的金戈铁马、锦绣繁华充满了温情和敬意。而历史正剧或聚焦于历史人物,或着笔于某个朝代,均能给公众呈现出“黄钟大吕”的气质,这有助于增强国民自信,对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大有裨益。

《大秦帝国》《汉武大帝》《贞观之治》……曾几何时,历史正剧曾作为古装剧的主流有过辉煌的过去,这些大气磅礴而又厚重凝练的电视剧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精神,更给人们“以史为鉴”的思考和启迪。然而,受到创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审核播出风险大等因素影响,历史正剧日渐成为稀缺资源。部分创作方为迎合年轻群体的口味,将历史剧过度娱乐化,“戏说”“宫斗”“穿越”层出不穷,又架空了原本庄重的历史,让历史原本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

“历史不应该是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正剧不是纪录片,需要在忠实于历史和合理虚构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历史正剧之所以迎来回归的良好时期,一则是社会公众一直对历史正剧有旺盛的心理期待,历史正剧的“缺席”已经给公众带来了饥渴感;二则是尽管《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等剧是对历史的“虚化”,但在创新表达层面令人耳目一新,增强了历史剧的观众缘和市场价值。

“历史题材的正剧,是一个历史公众化的过程”。让历史正剧回归电视屏幕,重拾昔日的辉煌,还需要深耕细作。创作者一定要把握历史性真实和戏剧化真实的关系,在尽量还原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丰富人物形象,构建合理的矛盾冲突,提升历史正剧的欣赏性,满足大众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