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

2021-12-24 10:17: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付彪] [责编:印奕帆]
字体:【

付彪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7%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56.3%的受访青年觉得在陪伴式服务中容易遇到人设与实际不符的情况。58.4%的受访青年建议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58.2%的受访青年建议加强对违规服务行为的惩处。(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早在2000年,赵本山、宋丹丹的春晚小品《钟点工》中,一句“再陪我唠十块钱的”经典台词,就揭示了“陪伴式服务”这一稀缺品的价值。过去,陪伴式服务多用在“一老一小”身上,比如患病老人需要陪护、陪去医院等,儿童陪伴主要是临时照护、陪上补习班或辅导功课等。现在,不少年轻人也喜欢上了陪伴式服务。

从媒体调查来看,近六成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主要类型包含陪玩游戏、陪跑、陪健身、陪聊,还有陪伴学习、陪伴音频节目和哄睡叫醒等。当然,这些陪伴式服务多发生在线上。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内,借助网络“一起做一件事”或“一起聊一会天”,找到有共同喜好的同伴和玩伴,释放压力、“灵魂”相伴。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涉及为异性提供陪伴式服务的,可能存在打擦边球的问题。比如,与异性在游戏陪玩中认识,可能会想往现实关系发展。对于陪伴式服务容易遇到的问题,媒体调查显示,56.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打造完美人设,与实际情况不符,51.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用固定话术和套路应付服务对象,50.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变相敛财,也有可能会遭遇“甜蜜陷阱”、欺骗感情、涉黄等违规行为和服务内容难界定、难维权等情形。

陪伴式服务缺规范、缺标准,难免会混淆“虚拟陪伴”和“现实情感”的界限,难免会有人借着“陪伴师”的职业身份,从事“敛财”“涉黄”等违法活动。毕竟有关部门既没有将其纳入监管和规范操作,有关法规也没有给陪伴师一个“合法身份”。如此一来,这种陪伴式服务就会野蛮生长,这个行业也必然存在多种隐患或潜在风险。

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一方面,有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有关方面明晰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内容和种类,督促平台压实管理责任,加强对服务提供方资质的审核把关,并对违规服务行为及时进行惩处,引导陪伴式服务行业走向规范化。另一方面,职业陪伴师必须具有相应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尤其是面向老人、孩子的陪伴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更需要行业和平台严控从业人员。

同时,对使用陪伴式服务的人来说,也要注意隐私保护,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避免陷入“消费陷阱”、遭遇“甜蜜陷阱”,情感得不到抚慰不说,反而还平添许多烦恼。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