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导师队伍 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1-11-24 08:37:05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毛新志 唐婷]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毛新志 唐婷

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嘱托。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切实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加强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促进研究生优良学风形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研究生导师的师风师德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导师们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以师德考核“打头阵”。师德师风是评价导师队伍的第一标准,研究生培养单位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要求,并制定《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具体实施办法,推动师德师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研究生导师的惩戒力度,让导师们心中“有根弦”“有底线”。

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注重宣传典型,让导师身边“有榜样”“有标兵”。培养单位应选好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酵母”和辐射作用;讲好师德故事,广泛宣传优秀导师的先进事迹,营造争当师德师风楷模的良好氛围。2018年起,我省研究生学会每年组织开展全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师生互动促优良教风学风形成。师风师德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全过程,在学术科研、课外生活与职业发展中强化政治认同与价值共鸣。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鲜活向上的师生互动活动,融洽师生关系、升华师生情感,培育“师护生、生爱师”的师生成长共同体,促进学生传承与弘扬优良学风。

落实导师队伍责任制

增强研究生科研素养

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需要强化导师责任制、落实导师育人职责,让导师“眼里有岗位,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的“质检员”和“守门员”。

加强导师遴选管理,明确导师权责关系。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数量不断增长,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此,应实行进退有序的岗位动态管理,启动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坚持优胜劣汰,遴选出政治立场坚定、责任感强、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关心学生成长的研究生导师。

构建导师协作制度,增强协同育人效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动教学、学科、科研一体化,须打破研究生导师“单打独斗”模式,推动部门、校院与人员的协作、各方资源的整合,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开放性、协同性和国际化的时代要求,实现培养工作“有平台”、教育“用巧力”。近年来,我省加强学位点之间、学科之间、导师之间协同育人,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改革导师考核机制,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不同学科的目标定位、发展特色,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在“破五唯”背景下,应将师生考核与评价的分类指导、政策制度、指标方法等综合起来考量,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考核的最核心指标,重点培育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

优化导师教研环境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是导师队伍的重要诉求,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要保证。

积极构建公平合理、严格规范的制度环境。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都印发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落实制度要求、优化教育环境,就要尊重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规律,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潜心问道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导师们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自身发展。社会各界与培养单位应怀包容之心爱护教师,细致关心研究生导师特别是青年导师们的生活状态,支持他们的事业发展。导师与学生应坚守“追求理想、探究学术”的人文精神,心无旁骛地专注教学与科研,让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持续优化教学相长、教研互动的内部环境。应注重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导师团队,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有效营造“教学导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局部环境,在探索开放式、互动性、一体化教研新模式中,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作者分别系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