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监督破“潜规则”

2021-04-29 10:22:0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鱼予]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鱼予

4月22日,湖南省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场线上远程异地评标正紧张进行。长沙与株洲两地的数名评标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在线评分,监管人员同步观看、实时监督,共同完成了长沙市雷锋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采购项目评标工作。(4月2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工程招投标,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应用技术、经济的方法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的作用,有组织开展的一种择优成交的方式。其实质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然一直以来,由于招投标领域面广环节多、政策专业性强,亦是腐败问题易发高发领域。什么“内定”、“陪标”“串标””“围标”“泄标”等等如是,让“合法地暗箱操作” 扭曲成为部分领导干部自肥的“潜规则”。严查公职人员插手项目,紧盯标王、陪标专业户,斩断招投标贪腐链条,是以实监督破“潜规则”。

“无利不起早”。这一切无不来源于一个“利”字。事实上,招投标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其初衷就在于从源头上清除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设计理念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在实际运行中,招投标制度反倒成了有的人捞取利益的合法的保护伞。其原因在于,许多招投标制度的程序设计过于粗疏,本身就有漏洞。加上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者职务影响力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行政监管部门人员失职渎职等问题,让本该走合法程序招投标,却存在“猫腻儿”,说到底还是源于权力的干预。

为招投标制度正常运行保驾护航,既存在这一配套性制度的本身能不能有效执行的问题,更在于在于执行这一制度的体制环境和人员素质问题。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豆腐渣工程烂了”,“拔出萝卜带出泥”,招投标项目“废了”,个别党员干部也因此倒下去了。一些报审的金额不仅未能实现降低成本、择优成交的目的,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并体现在工程成本中。不但牺牲国家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社会影响十分恶劣,更是跌碎了公信力。为此,以实监督破“潜规则”,预防工程建设招标领域贪腐行为的发生,可以一试。

权力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巨额资金运转、往来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尤其需要看紧、管好,否则,一旦失去监督,极容易失范、越轨,而沦为官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工具和手段。当然,只有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才能实现“择优成交”。鉴于此,要遏制“招投标”敛财,得公开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使其没有乱用、滥用的机会;得健全监督机制,既要注重全过程监督,更要把监督延伸到各个环节。唯有监督不折不扣,执行制度的人才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打折扣。

价廉物美是所有招投标所期许的。回到以实监督斩断招投标贪腐链条招投标,初衷和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相信,只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大惩戒打击力度,压实行政监管部门的责任,扎紧制度篱笆,加强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严格执行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的源头防范和治理,定能破解“暗箱操作”和监督不到位的难题,既是对党员干部严要求,也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