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新时代中国“山沟沟”的秘密

2021-04-15 22:53:23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伍镆]
字体:【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一个叫十八洞村的“山沟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浸润着为民爱民的拳拳之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精准扶贫的提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实践中形成的,更准确地说源于总书记对中国“山沟沟”问题的长期思考、长期观察,源于总书记在“山沟沟”里的实践磨炼、全面历练,源于总书记对“山沟沟”里父老乡村的深厚感情、深情牵挂。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村的“山沟沟”里插队7年,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与早年的这段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后来总书记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中说,这段经历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也曾这样深情地讲到:“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正是源于梁家河村“山沟沟”里养成的这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和关心扶贫工作。无论是正定县工作时“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宁德工作时提出“弱鸟先飞”等扶贫理念,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考察去得最多的是贫困地区,都充分说明扶贫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八洞村这个“山沟沟”提出精准扶贫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在另一个叫余村的“山沟沟”提出了“两山理论”。曾经的余村在落后面貌上,与十八洞村没什么两样,村里群众主要是靠山吃山、开矿挣钱,整天生活在天地迷漫的石灰与烟雾之中,不仅没有发展起来,而且把环境糟蹋了。2005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视察时,果断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此,余村按照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开始了全新的发展,仅仅12年间就发展成人和自然和谐并存的美丽乡村。

从梁家河村到余村,再到十八洞村,这三个“山沟沟”标识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带领人民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事实上,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十八洞村按照总书记嘱托奋力脱贫攻坚,仅用3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更重要的是,从十八洞村这个“山沟沟”开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减贫事业的根本遵循;也是从这个“山沟沟”开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引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书写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传奇,力度之大、成效之显前所未有。实践证明,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开对了方、走对了路,是能够引领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面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可以这么说,精准扶贫就是解决中国“山沟沟”贫困问题的根本指导方针。

新时代“山沟沟里的中国”有什么秘密?从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山沟沟”里不仅出马克思主义,“山沟沟”里也需要马克思主义。

“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盆景,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在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抓住时代问题、回答时代呼应,在此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