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景区怎能把“红色”当成幌子

2020-12-07 08:22:2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少华] [责编:夏博]
字体:【

刘少华

有的教学内容乏善可陈,教育效果不理想;有的对红色资源研究不足,好资源难以讲出好故事,甚至出现将野史外传当历史事实介绍的情况;有的地方红色教育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甚至发生恶性竞争……这些年,红色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红色教育基地遍地开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使效果打了折扣,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测算,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出游达到7亿人次,占到全国国内出游总人次的11.16%,说明红色旅游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对红色景区的要求,同时也是红色景区发展的方向。

把野史当正史,把故事当史实,这已是旅游业的通病。旅游管理部门三令五申,却并未杜绝。相比于一般的旅游景区,红色景区讲野史更显得不伦不类,与红色教育的主题背道而驰。

红色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尊重历史、尊重英烈是底线,岂能东拉西扯、故弄玄虚,把人物神话,把史实虚化。归根究底,在于景区徒有红色之名,对红色历史挖掘不深,对英雄人物了解不够,把“旅游”放在“红色”之前,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

还有个别红色教育基地,借着地方党史缺少上级权威部门认定、规范的空子,自说自话,高调夸大本地在历史上的地位。党史、军史都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考证挖掘,而各地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行政化、机关化程度高,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研究支撑。

如何真正靠红色立本,而非将红色元素当作招牌和幌子,应当成为各地红色景区开发建设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在红色景区讲好历史,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史观,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在传承红色文化与获取经济效益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革命文物为人们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才能让红色旅游这个“香饽饽”持久飘香。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