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农民打造一把“金锄头”

2020-08-14 06:48: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永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朱永华

最近,老家朋友跟笔者聊到一桩尴尬的事:他回乡下祭扫祖坟,想到村里乡邻家借把锄头再上山。没有想到,一连走了三户人家竟借不到。要么是根本没有,要不早就生了锈,成了“古董”。

犁耙锄刀,务农必要。庄户人家竟然找不出一把锄头,乍听上去是咄咄怪事。可几个乡亲说,现在好多人家既不耕田、也不种菜,锄头耙子早就不用了。可不是吗?眼下,农村“正经”种田的人确实不多了,大批青壮年洗脚上田,去了远近的城里务工,有的还当上了“老板”,不少上等良田都抛荒了,老式农具自然成了“稀罕物”。

话说回来,对于大多数根在农村的人来说,并不是不需要种田。一是自己要吃饭,二是农民能依赖的最大优势的资源就是土地。只是因为种田成本过高,种出的粮食在市场上卖不起价,离开农地、荒弃农具是不得已的选择。

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虽然我们致力产业机构调整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但是,仍须保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无粮不稳”,稳定粮食生产,确保耕地红线仍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从外围大环境来看,粮食安全依旧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保障粮食安全,端稳自己的“饭碗”,就须农归其本,让“四海无闲田”。引导洗脚上岸的农民回农村,把荒废的良田利用起来,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可能不太管用,用市场手段、政策支持和科学技术打造一把“金锄头”,激发他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笔者曾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通过组织大户、流转土地、加强指导服务,培育出特色的产品,粮食卖出了高价,让种粮大户到受雇农民都尝到了甜头。实质上来说,这里的农民有了一把“好锄头”。

打造“金锄头”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如今,除了国家“直补”之外,政府层面还有各种粮食生产奖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了“杠杆”;我省有国家级农机生产基地,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技术”是湖南的名片,农产品营销也有了电商、微商等新型模式。这是我们打造现代化农业的基础,现在关键是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有效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和元素,为农民打造出“好使”“耐用”“轻便”的“金锄头”。这有待于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村管理干部用心用情、尽心尽力。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