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县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发展

2020-08-06 08:27: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邹海龙 黄恭福] [责编:欧小雷]
字体:【

邹海龙 黄恭福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新时代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期望,为教师成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县域教师是农村教育转型提质的“第一推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迈进的转型发展期,其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是关键环节,而县域教师无疑是助力农村教育转型提质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全社会对此形成深刻共识,才能加快转型进程。

农村之所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贫困。不改变农村教育“低水平、低层次”的基本面貌,将制约我国教育整体提质,唯有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才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与教师任职后的研训方式息息相关,只有着力解决教师研训中长期存在的教学、教研、培训三者彼此脱离、各自为战的问题,不断创新县域教师发展方式、形成高效发展机制,农村教育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教研训一体化”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策略和新方式。它可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整合提炼为教研的“课题”,再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的“主题”,在“问题-课题-主题”的融合进阶中创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机制:为县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发展筑牢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当前,我省有关县域教师发展的机构普遍管理落后、师资薄弱、资源匮乏,已成为突出短板,亟待改革创新。

积极创建新的县域教师发展机构。应冲破藩篱,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等部门有机整合,同时创新构建以县级政府主导,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师发展机构实施、学校提供保障的县域教师发展的“四位一体”支持系统。

灵活组建县域教师教研共同体。针对教师不同需求,组建同学科、跨学科、校际和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县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发展协同教研机制;探索建立县域教师的“学区管理模式”“学校托管模式”“捆绑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等管理机制,共同促进县域教师整体发展。

牢固建立县域教师帮扶长效机制。加快落实县域教师的“县管校聘”、县域统筹安排工作岗位;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定期、分批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并“捆绑考核”;实行县域校长、教师任期制和城乡交替任职制,实施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选前后到薄弱学校支教制等。

科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以进步、提升程度为评价要素,实施教师发展增值评价与过程管理;坚持分学科、分学段、分阶段研制县域教师发展标准,科学构建入职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的学术标准要求,落实“专业达标”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师发展档案,定期诊断评价其“教研训一体化”实效。

创新实践:多维度统筹推进县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发展

实现县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发展必须以学校、教师和课堂为重点,多维度统筹推进。

实施基地校引领、辐射校跟进。推进县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发展,既要注重基地校的整体布局,也要力促辐射校及时跟进创新实践;既面向所有学校和全体老师,也要分步推进、分层实施,避免“摊子”过大、步子过快、效果不佳。根据县域大小,可确立3-5个县级基地校、10-15个片区基地校,在基地校先行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在基地校取得成功基础上辐射带动片区其他学校深度推进“教研训一体化”。

突出重点人群,按梯次有序推进。要重点抓“关键少数”,即重点基地校校长、重点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实地“诊断”、跟踪指导、示范引领、现场观摩,构建重点基地校、学科教师工作坊的“教研训一体化”实践模式,以此带动其他基地校、辐射校和学科教师工作坊有序推进“教研训一体化”。校长研训应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学科教师工作坊应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从不同层面探索“教研训一体化”实践模式。

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育人质量。课堂教学是“教研训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应以“问题-课题-主题”为主线,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胆探索以启发、探究、讨论、参与为根本特征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育人规律转变;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学科教学现代化。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