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职称改革,让医护人员免于“论文之伤”

2020-08-04 09:27:5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堂吉伟德]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堂吉伟德

今年41岁的王女士是江苏省泰州市某医院的一名护士,因为评职称,她需要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年不执笔的王女士听朋友介绍,网络上有“枪手”专做“代写代发表论文”的生意,便有些动心。让人没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骗子。(8月3日《中国青年报》)

王女士为发表论文,先后给骗子团伙转去了两笔钱8500元,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反复联系对方未得到回复,一起“代写代发表论文”诈骗案就此浮出水面,诈骗团伙被警方来了个“一锅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犯罪团伙中成员普遍只有初高中文化,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论文代写能力,却能作案1000余起,诈骗600余万元,足见“论文代写代发”需求的强大。

发表论文是职称评定的刚性条件,也是众多参与职称评定者的“心头之痛”。以医护人员群体为例,201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已超98万家,全国卫生人员总量达1117.3万人。如此多的人需要参与职称评定,包括那些长期忙碌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当一篇论文成为拦在职称评定上的“拦路虎”,而那些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专业人员,就难免会走“代写代发”的路子。

医护人员属于高素质人才,尚难避免成为被诈骗的对象,职称评定的“论文刚需”是主因。由于职称又与个人的社会地位、住房补贴、学术声望、经济收入紧密相连,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向上通道”,在强大的论文发表需求支撑下,包括“版面费”花钱发表论文等潜规则也就应运而生。在发表论文成为一门生意之后,一些正规刊物也会想着法子赚钱,几年前,一家正规刊物出鸳鸯版本,一年版面费可达600多万元。花钱就能写论文和发表论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就给各种诈骗行为创造了条件。

这样做的负面结果是,国内论文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抄袭等学术道德状况频现。2017年,知名杂志《肿瘤生物学》中107篇涉嫌造假的中国医学论文,被一次性撤除,其中不乏顶级医院的重点科室的知名医生。从医学素养、行业影响和实绩表现上,这些人都有资格和能力获得相应的职称待遇,但统一要求的论文门槛成了最大的障碍,也逼得很多人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去“剑走偏锋”。

打破职称评定“唯文凭”论成为社会共识,也是职称改革的方向,其领域涵盖卫生、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并实现了从点到面的整体推进,比如2009年,西安交大规定博士不毕业也可评教授,未发表学术论文也可做教授博导。对于博士生即使未发表过学术论文,也能够毕业并获得学位。2016年襄阳出台的《关于加强全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则明确,不发表论文也能评职称。2018年《贵州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从改革的趋势上看,对人才职称评定的“论文条件”,基本上采取的是分类分层的原则,比如对研究型人才就有必要设立相应的论文标准,以防止意愿趋弱后的“论文断崖”以及“学术衰退”;同时,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则完全可不作论文要求。同时,通过科研项目的设置、相关经费的分配等杠杆,引导有能力和有意愿的专业人才参与相关项目研究,并发表成果类论文,让论文发表回归到“所需所用所研”上来。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日前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外释放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的强烈信号,也为职称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与推动。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