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摆脱贫困》 决战脱贫攻坚

2020-07-30 08:27: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基信] [责编:夏博]
字体:【

李基信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不论是在陕北梁家河当知青,还是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主政,一直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念兹在兹,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总攻,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带着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挚情感,为学习探究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理论渊源,我认真拜读了总书记的政治理论著作《摆脱贫困》,深切感受总书记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对做好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读后感到醍醐灌顶、耳目一新、如饮甘泉。

一、摆脱贫困首要任务是摆脱思想和思路贫困。书中开篇列举了总书记当年在闽东九县调查时发现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问题,鲜明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意识”等思想。贫困县意识在过去一段时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个别地方领导以争取到“贫困县”的“帽子”为荣,不是主动挖掘潜力“丰满羽翼”,而是潜心钻研争取国家支助。现实生活中,这种“安贫乐道”的“穷自在”现象也不少,一些贫困群众习惯了“等靠要”的懒汉生活,没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总书记早就说过,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如果贫困户成天想的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思想上禁锢行动上迟滞,再怎么帮扶也无法摆脱贫困。我体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奋斗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引导贫困群众用“辛劳指数”换取“幸福指数”,从“争当贫困户”向“争当脱贫户”转变,让脱贫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摆脱贫困关键之举是推进物质与精神同步脱贫。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是实现脱贫致富战略的必由之路,这是书中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基本实现了物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摆脱精神贫困是不容忽视的现实课题。比如,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贫乏,民间烧香拜佛现象仍有一定市场,打牌赌博屡禁不绝,婚丧喜庆大操大办时有发生,一些陈规陋习有蔓延趋势。我体会,扶贫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修路搭桥、给钱送物等单纯的物质输送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给养,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重视和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认真做好科学知识普及工作,让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驾齐驱,以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助力脱贫攻坚,使贫困群众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

三、摆脱贫困根本要求是必须持续真抓实干。书中深刻阐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干部行动至上、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目前,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还有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一些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很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只有咬住不放、持续用劲,才能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尤其要看到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扶贫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停步。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员干部绝不能因为阶段性目标任务结束而产生松劲心理、懈怠情绪,要进一步做好挂牌督战工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统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攻坚更有成效、更可持续。(作者单位:省委组织部)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