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客观的就业数据变成了“主观存在”?

2020-07-23 10:24:2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楠之]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张楠之

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近日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的高峰期,《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高校仍然以各种硬性或软性条件要求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就业率的多寡,对于很多高校来说,不仅是一组数据那么简单,而是事关多方面利益的大问题。最直接的,就是通常会与负责就业的老师、部门和分管领导的绩效、资金挂钩,就业率如果达不到某个比率,他们的收入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有影响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而这里的“动力”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努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二是努力“逼”着毕业生实现“纸面上的就业”。

就业率还与高校的招生息息相关。通常来讲,就业率高的高校比就业率低的高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尤其是民办高校更是如此。更多的学生青睐,更多的生源,意味着更高的收入,高校自然没有理由不视就业率为头等大事。

此外,就业率还关系着某个专业的生死存亡。就业率很大程度上被作为衡量某个专业优劣或存在的必要性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一旦就业率下滑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专业就有被取消的可能。而专业的多寡不仅关系到高校招生数量,也关系到高校评优、升级等诸多问题,自然也是马虎不得的。

还有一个问题,虽然不能摆到台面上明说,实际上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压力,这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通常都会高度关注高校的就业率,毕竟,这与社会整体的失业率息息相关。虽然各类文件中都一再强调就业率严禁造假,但就业率的高低却常常成为高校或高校负责人评优或受罚的重要条件,在正常途径无法提升就业率的情况下,高校自然也就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数据造假。

当然了,造假并不是大张旗鼓进行的。甚至,数据造假的高校自己也会出台各种严禁造假的文件,也会制定各种针对造假的惩罚性措施。即使是以扣发毕业证相威胁,学校也不会明确要求学生造假。只是,身在其中的人们都知道,这只是表面文章,如果真信了,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如果是负责就业的老师,面临的是经济惩罚;如果是毕业生,面临的就是扣发毕业证的麻烦。

就业数据、就业率原本只应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只能是客观的,但是,一旦将它们与各色人等的各种利益挂上钩,客观的数据便拥有了主观的色彩。毕竟,数据虽是客观的,统计数据的人却是具有主观性的,是可以受到主观影响的。

是谁让客观的就业数据变成了“主观存在”?是那些围绕在客观数据周围的事物,尤其是与各种利益纠缠在一起的事物。所以,让客观的回归客观,让客观数据成为反映经济社会真实运行状况的表征,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剔除一切附着于其上的利益。比如,将统计就业数据的工作从高校剥离出来,由第三方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计,高校则只专注于教书育人等。否则,再多的禁令,再严厉的惩罚,恐怕都难阻住造假的冲动。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