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证岂能成“唐僧肉”?

2020-06-28 18:40:5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孔德淇]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孔德淇

生活服务福利补贴、就业创业税费优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民生保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不断提速,残疾人证的含“金”量不断提高。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些地方仍存在“假残真证”情况。(6月25日 新华社)

假残疾如何办得真证件?据调查,一些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和社会关系,打通办证关节;有的社会人员则用金钱开道,委托有职权的公职人员办理,最高涉及金额达2万元。

这些“假残疾”钻的是国家政策空子,盯上的是真利益。健全人通过各种非法渠道弄到残疾人证,堂而皇之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生活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福利。除合法利益外,还有人违规牟利。按照规定,企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达不到一定比例,单位需要按照差额人数向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人将残疾人证挂靠或“出租”给希望不缴或少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企业,收取“挂证费”,企业则利用残疾人证搞“假用工”,摇身“打扮”成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骗取税收补贴,逃避社会责任。

残疾人证原本是残疾人依法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加上附着在其上的隐形价值,竟成了部分人争食的“唐僧肉”。实际上,“假残真证”由来已久,一直是残疾人事业的一个毒瘤,其多发与残疾人证办理过程中的漏洞有关。

目前,在中国残联服务平台办理残疾人证,残疾人联合会只负责审核街道社区的评定表和医院的体检报告,不需要见到申请人本人。这就意味着,只要能够弄到盖好章的材料,申请人甚至全程都不需要露脸,就能把残疾人证办下来。

显然,社区申报和医院体检两个环节已成了虚假申报的两大监管盲点。社区人工审批阶段缺少有效监督,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还有些工作人员被“摆平”,对相关违规程序、材料“睁只眼闭只眼”;另外,医院体检、鉴定材料不少仍为纸质文件,易遭篡改、伪造,有的还能在网络平台上购买,这些都为“假残真证”提供了可能。

杜绝此类乱象,重在理顺监管机制、提升监督效能。一些地方正尝试利用“大数据”推动精准监督,在残疾人证办理流程中的社区申报环节增设现场视频照片上传步骤;在医院体检环节,推进体检表流转电子化,通过加强智能化监管措施,确保体检、鉴定意见确定、真实、可追溯,实现相关信息直传有关部门,可谓将此前在体外循环的社区申报和医院体检环节均纳入到监管系统,有效补上了残疾人证办理流程中的漏洞。

但技术升级不代表问题终结,还必须深刻查摆问题,构筑起全面监督之网。比如,各地残联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证”清理工作,定期对持证的残疾人入户调查,对其残疾状况、身份信息、康复状况等进行动态管理,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及贪腐行为;有关部门应从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年检、退税等环节,切实加强监管,对利用残疾人证骗取税款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避免企业义务在“造假”中空转,同时设身处地为残疾人谋职,切实推动他们“真就业”。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