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挑战,湖南如何强化科技自主创新?专家学者这样说

2020-06-17 22:36:09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夏博]
字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面对新挑战,湖南如何强化科技自主创新?《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增强湖南发展内生驱动力

曹山河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满足科学前沿研究需要、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创新发展渴求。湖南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主要是紧紧围绕“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实施、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打造独具本土特色产业体系,力求通过科学布局、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实现优势集聚、运行高效、质量提升。我省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既是国家科技前沿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和强大科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城市率先在湘布局,长沙、株洲、衡阳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郴州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浏阳、湘阴、资兴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张家界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一批重点科技创新园区发展取得新突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长株潭国家‘自创区’”)谋划“三谷多园”布局,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纳入核心区,26个园区纳入拓展区,扩大了政策辐射范围。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数量迅速增长、效益稳步提升,全省现有国家级高新区14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329家(其中国家级19家)、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9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266家、省科技资源服务共享平台2家,有力驱动了全省技术升级、产业变革、结构调整、效益改善。

但是对照发达国家、我国发达省份,我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布局不合理,对接我省核心战略、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不够精准。主要表现为在“结合部”上布置的创新基地与平台偏少、在“过渡带”上安排的科研力量偏少。比如岳阳-常德-益阳城市带拥有的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只占全省的4.7%、15.6%,湘西南7个市(州)拥有的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只占全省的5.2%、15.2%;二是重点欠突出,集聚优势发挥不明显。我省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和新材料等优势领域配置了大量科研资源与力量,但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不多,技术集聚创新成就不突出,尚未产生世界500强企业;三是创新主体活力激发不够,成果转化承接力有待提升。人才吸纳能力欠强,尖端领军人才依然缺乏。科技投入整体实力不强,资源投入研究产出的效率不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我省核心战略,科学布局一批新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在湘中地区扶优扶强一批重大创新基地与平台;在环洞庭湖地区配置一大批与大运量、大耗水、大旅游、大农业、大化工、大环保等产业相关的重点创新基地与平台;在湘西南配置一大批与产业承接转移、民族传承特色文化、山水旅游、绿色农业、医养休闲保健、民族医药等产业相关的重点创新基地与平台。精准对接民生急需、社会急用领域,着力在污染防治、社会治理、民生健康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持”的重要指示,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省级医疗中心,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加强重点示范区建设,发挥科研优势资源的集聚效应。长株潭国家“自创区”应坚持“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原则,紧紧围绕信息、交通、农业、工程、新材料、新航天、新医药、新文创等领域,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努力形成一批世界著名品牌。应聚焦我省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在生物种业、深海采矿、5G通讯、生物医药、信息安全、能源资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加大国家级基地与平台培育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一批基地与平台重大专项,抢占新兴技术制高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和服务体系。我省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在基地选址、主攻方向选定、重大科研项目确立、各类科研资源配置、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风险管控上,既要尊重科研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市场规律、科研规律,同时要加大政府战略制定、规划调控、政策倾斜、采购优惠等举措力度。应严格实行创新基地动态评估与优胜劣汰的约束机制,以两年为周期、以成果为导向、以效益为准绳,对全省创新基地与平台进行科学动态评估。加大引才、育才、聚才力度,突出“高精尖缺”价值导向,深入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着力引进培育尖端创新团队、企业家团队。实施“引智工程”,在充分调动现有69名在湘院士积极性基础上,吸纳更多省外国外湘籍院士回故乡建家乡,省创新基地及平台可定向与院士“结对联姻”,快速提升创新水平与创新效益。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在科技创新中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张小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建培等25位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中表示,“大家对创新创造的思考和实践,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情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湖南具有“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是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地带,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关键一环,在科技创新中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爱国之情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丰富内涵,应充分发挥其凝聚家国于一体的力量,不断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时代新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是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应通过各类媒体集中宣传优秀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技创新事迹,持续开展向优秀科学家学习活动,让矢志报国的情怀厚植科研工作者和时代新人心中。

二是营造热爱科学、尊崇创新的氛围。从周光召、陈能宽到袁隆平,从陈火旺、李国杰到黄伯云、何继善等,这些杰出的湖湘科学家身上都闪耀着大胆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宝贵精神。应深入发掘优秀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深邃思想,发挥其爱国主义精神的示范作用,助力营造尊崇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社会氛围。

认清科技创新形势,砥砺强国之志

历经四十余年改革发展,我国社会面貌和科技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使我们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是我们向着新的更大胜利前进的起点。我们要认清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用爱国主义信仰汇聚奋斗力量,砥砺科技创新之气。

一是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特别是湖湘科技创新硕果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在越来越多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列,其中湖南科技创新成果颇丰。从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到杂交水稻,再到21世纪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悬浮等,这些科技成果彰显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提振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自信心。

二是以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激发斗志决心、砥砺前行脚步。当前,中国制造亟待转型升级、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都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自主研发,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勇于在困境中练就过硬本领,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征程中诠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在积极应对挑战中不断奋勇向前。

担当科技发展重任,实践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使命担当中。“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应立足区域特色,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建设科技强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湖南创新力量。

一是坚定“中国梦”信念,引领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主阵地。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科技创新,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动担当、奋发有为,是时代赋予科研人员的光荣使命。要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理想和祖国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敢为人先、矢志创新。

二是立足区域特色,搭建好科技创新平台。湖南是中部大省、伟人故里,应肩负起科技发展重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发挥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发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核心作用,加快全省自主创新;发挥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创新高地作用,着力推动广大青年更好施展创新才能,为湖南科技创新事业开辟康庄大道,为祖国科技腾飞贡献湖南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加快科技创新须强化知识产权安全审查

何炼红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科技创新是现阶段大国竞争的核心,知识产权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知识产权领域涉及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加,要谨防科技创新领域因知识产权问题受制于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发达国家都注重防范重大科技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安全问题。比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立了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制度,韩国政府针对大型、中长期政府研发项目建立了知识产权事前评估机制,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大型项目立项阶段的知识产权开展评估工作。在我国国家层面,国务院2008年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建立健全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国务院2018年印发《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进一步为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建起了“防护栏”。2018年印发的《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和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审议制度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都有待完善,以尽快走出“将知识产权安全审查简单等同于专利查新”的局限。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避免先行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确保我国在重要领域享有核心技术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建立起包括审查主体、审查内容、审查程序、责任承担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安全审查机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格局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着重在我国“新基建”和国际合作领域强化知识产权安全审查,既是国家安全需要,也能更好发挥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提高公共财政科技投入和产出效益。

——在“新基建”领域建立知识产权安全审查机制,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旨在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兼具短期拉动经济和中长期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作用,是点亮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希望。湖南正在研究制定全省“‘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同时以提速“新基建”为契机优化相关产业创新链条布局。

为确保政府在“新基建”领域投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大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知识产权安全审查制度,将知识产权安全预警、风险防范贯穿项目决策和管理全过程。在项目启动时,重点审核是否在专利信息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以确定研发路线、提高研发起点;在项目验收时,重点审核是否以转化应用为导向,对拟研发或拟应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主要技术做好了专利布局和技术秘密保护等工作。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应重点审核围绕相关产业创新链条是否进行了知识产权安全预警分析并制定知识产权发展策略,是否建立了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并制定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措施和预案。

——在国际合作领域落实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机制,掌握核心技术的控制权。

目前,湖南与美、加、俄、德、英、法、日等60多个国家和亚欧会议(ASEM)、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十几个区域性或全球性国际组织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冶金矿山、环境能源、农业、生物工程、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了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十三五”以来,湖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推动重点产业“走出去”。

基于此,湖南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活动也日益活跃。如果未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知识产权转让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就有可能降低我国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发展可控性,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对培育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知识产权、贸易、科技、教育、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审查细则,将关涉我国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公共健康、农业、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影响到我国关键研发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科技进步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都纳入审查范围,并明确审查程序和责任承担机制。

(作者系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打造多区域创新引擎 培育湖南发展新增长极

刘磊 田野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强调“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贯彻这一要求,我省应着力打造多区域创新引擎,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聚合优势资源,以“一省多域”模式建设创新强省。目前,我省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正在启动建设。破解我省各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高效联动对接机制。由政府主导成立各区域工作小组,确立对接机制并明确各自职责,推动形成多区域协同创新合力,提升我省创新布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二是健全区域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通过组建科创联盟,建立全省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创新园区合作交流、科创产业互助,实现创新平台、数据和设备的共享共建;三是建设全省各区域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以岳麓山大科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为平台推进全省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湖南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做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区域之间人才交流沟通。

壮大创新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依托建设创新基地。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推进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高校科创机制,提升高校内部和高校间科研组织能力,打通科研壁垒。对重大原创性科研项目、前沿性技术研究等实行“弹性管理”,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改革高校科研组织模式,集中优势人才创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二是支持科研机构建设。大力支持中央在湘科研院所以及各市、州属科研机构对重点领域、急需领域展开科研攻关,推动具有优势技术的科研院所市场化转型,同时引进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跨区域研发机构;三是提升企业和产品创新品质。企业应积极提高创新投入、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通过创新赋予产品高品质、形成核心竞争力。

聚焦新兴技术,加快布局发展“新基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依托新兴技术聚合,既可直接形成新兴产业,也可为传统产业发展赋能。一是聚焦重大生物科技研究,提升应急服务支撑能力。重点开展与新冠肺炎疫情、重大传染疾病相关的治疗方法、药物研发、医疗设备、智能诊疗等方面技术攻关,促进医药领域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形成科学完备的应急支撑体系;二是聚焦科技前沿技术,加快全省“新基建”布局。准确把握“新基建”科技内涵和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产业配套和应用需求,合理布局全省各地“新基建”,避免盲目上马、造成资源浪费;三是聚焦省内支柱产业创新主攻方向,稳抓“新基建”契机。结合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建设以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具有湖湘特色场景的智慧区域。

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合理分配。一是深化科技体制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进一步激发科创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完善创新成果使用和成果转化机制,坚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依托我省丰富的创新资源,在各区域设立企业创新孵化平台、科学城,加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对于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应给予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

推动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拓全省各区域发展新极。一是加强对创新成果转化的管理。建立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组建市场、技术、法律“三维一体”的科研成果转化队伍,打通技术和产业之间的壁垒;二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收益最大化。允许成果转化管理团队参与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合理分配科研转化比例,对科研成果进行不同类别、不同时效、不同层次的有效转化;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协调引导功能,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更加顺畅、高效的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耦合5G通信技术 助推高校德育网络平台建设

杨娇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增强重点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有效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加速了以 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建设应紧密结合、充分运用“代表未来”的5G通信技术,切实提升网络育人成效。

5G通信技术具有超密集异构网络、超高移动性、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性等特征,将其与高校德育网络平台建设耦合,可望使后者呈现亮眼新特色:一是“在线+在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智能技术让“在线”不断丰富“在世”的内涵,万物互联和人机实时交互可使教学环境更智能多元,并为教学管理带来极大便利;二是“定量+定性”。5G通信技术可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任务服务及海量物联网网络应用(APP)融合数据与传统定性研究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动态跟踪;三是“泛在+个性”。泛在的设备、平台可助推实现教育与全社会“双向参与”,5G网络应用融合的大数据则使个性化、情境化教育有据可依,更具可操作性。

——耦合5G通信技术,增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

“开拓深耕”,强调技术手段与受教育者接受方式相适应、技术形态与教育内容相得益彰。施教者应充分了解、掌握并利用好5G技术条件,切实提高操作水平,注重运用新技术对教育内容进行现代化“包装”,不断提升教育载体的质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推进“隐形教育”,通过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及教育内容,实现“全天候”“全地域”“无意识间”教育;二是推进网上网下混合教育,强化对受教育者个人和群体行为、相关网络空间群体行为的常态化规范引导;三是推进精准教育,依托5G网络应用大数据,精准铆定基于不同教育对象、区域、学习习惯的教育需求,努力实现一城一策、一校一策乃至一人一策。

“多元互联”,立足于运用立体媒介深化德育教育。应以高校课程思政为依托,搭建各科多元异构的课程应用及德育专业资源库平台,包括直播系统、社交系统、情景体验系统、活动及资源库、人脸识别系统、作业考试系统等等,同时注重完善智能互联的教育评估。基于新技术丰富德育环节,有助于为受教育者“画像”、定策,并使教育、反馈、调整、再教育形成良性闭环。

——耦合5G通信技术,增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

“去伪存真”,提升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抗御性。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于5G通信技术,须择其善者而用之、认清其不善者而防之。一方面,要善用技术手段应对德育挑战。综合运用5G手段,提升德育内容曝光率和感染力,催化良好情感氛围,提高参与度,形成教育合力;运用技术手段筛选信息、矫正行为,提升学生抵御网络技术负面效应的能力,助力营建健康网络。另一方面,要积极防范滥用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的高速率、广覆盖、海容量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的传播速率也大幅提升,同时增强了不良信息的隐蔽性、诱惑性,对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形成新挑战,需要及时完善网络治理规范。

“技艺融合”,提升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艺术性。在这里,技术是指施教者在育人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平台等物质条件;艺术则不仅限于德育过程中使用的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还包括施教者以理服人、以情塑人的教育技巧,以及其施教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施教者技术与艺术的多层次贯通,应表现为德育课堂融“三美”于一体:一美善于用技术衬托优化,使教育形式亮眼新颖;二美擅长用逻辑严密的说理循循善诱,使受教者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三美巧于用素材画龙点睛,使学习者在“美”中受教,教育过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