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摊经济”释放中国经济的灵气和韧性

2020-05-29 09:26: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艺 江德斌]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彭艺 江德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特意提到大家关注的“地摊经济”:“西部有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此前,有权威媒体报道,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该消息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少网友点赞称“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小地摊,大民生。一个地摊背后往往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也承载了一片居民的城市记忆。小贩们的吆喝声是城市脉搏跳动的具象表现。“地摊经济”不纳入“文明创建”测评考核内容,释放出施政者不再单纯追求整齐划一的城市面貌,着重考量城市包容度、市民生活舒适度的强烈信号,也为更多身处社会底层的民众提供了生存发展的良机。

“地摊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放开“地摊经济”,不仅能满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更是保就业促消费的有效举措,它可以用最便捷的手段、最低廉的成本释放出最大的民生经济活力,活跃地域经济发展。例如,成都已先行一步,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两个月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过去限制“地摊经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市容市貌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文明城市不仅是表面上的光鲜亮丽、洁净整齐,更要注重内在的生活实质,让全体市民享受到发展红利,对未来前景拥有信心。因此,在文明城市的建设上,堵不如疏。比如,河南许昌为让流动摊贩规范经营,有关部门增加开放一批背街小巷,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杭州则开放部分街道,帮助摊贩解决临时经营设施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也就此提出建议:制定统一的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给予从业者合法地位。同时,分类划定区域,进行分类管理。此外,制定摊位经营管理规范,加大对破坏市容环境、社会治安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人民群众中有无穷创造力”“中国是一个庞大市场,中国推出的纾困举措也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放开“地摊经济”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又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更能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的特性。相信随着各种纾困举措的出台,我们生活的城市将既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也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