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何去何从?

2020-05-27 10:28: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郭元鹏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任贤良依旧关注信息安全,他带来了一份建议,专门探讨后疫情时期个人信息何去何从。在他看来,防疫期间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不能没完没了地延续下去。疫情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当对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封存、销毁。(5月26日《南方都市报》)

疫情期间,基于防控需要,有关部门收集了不少个人信息。可是,疫情结束之后,这些个人信息究竟何去何从?

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出现了泄露情况。这从复工复产之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之后,出现的“精准诈骗”就可见一斑:有的不法人员拨打“新冠患者”个人电话,推销所谓保健产品;有的不法人员能够准确说出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从而推销相应商品;还有的电信诈骗人员把一些居民信息了解得清清楚楚,就连孩子在什么地方上学都知道。

“疫情期间收集个人信息”是防控需要。而疫情结束之后,就需要思考这些信息何去何从了。对于“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要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有研究价值的,有留存价值的,需要实现“加密保护”,依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级别的“加密保护”,确保信息不外泄。对于那些没有保存价值的,没有研究价值的,则需要及时清理销毁,不能让“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成为隐患。

说到底,个人信息终究是个人信息,特殊时期的信息采集是防控的需要,而特殊时期过后,这些信息都应该只属于个人,尤其是那些涉及“身体状况”的、“家庭成员”的、“个人电话”的私密信息需要严格保护。要做到能销毁的就销毁,不能销毁的提升保密水平。

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至今已有26年。可以说,中国搭上了信息革命的快车。此次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我们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如果没有互联网助力,用大数据追踪病毒传播链,后果几乎无法想象。但是,信息采集毕竟是双刃剑,必须给“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装上安全阀。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