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统筹推进以实现产教融合突破性发展?专家这样说

2020-01-20 07:37:29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潘华]
字体:【

■导读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旨在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创新供给”——都表明深化产教融合势在必行。

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省份的湖南,应如何统筹推进以实现产教融合突破性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建言献策。

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湖南产业纵深发展

张小春 杨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技术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湖南入选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当前,我省产教融合仍存在政策约束力不足、实施性措施不明、服务平台效度不显等问题,亟需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完善政策法律引领、丰富相关服务平台,以助推产业纵深发展。

优化人才供给,树立目标导向,构建多链条有机衔接新格局

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出发点,也是破解湖南产业纵深发展难点的迫切需要。应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牵引,持续推进高校开放办学,为加快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方面,应突出企业主体,开展校企互聘,全力促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系统性设计不足、长效机制缺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资源不完备等问题。应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坚持“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将行业体系、企业人才引用标准融入高校管理育人之中,支持企业以评估促建、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高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实习、顶岗挂职,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企业人才入校兼职,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

另一方面,应明确育人导向,扩建孵化载体,全面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一些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还存在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行业实情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应进一步鼓励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围绕我省重点支柱产业,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特色鲜明、创新成果突出、产业匹配度高的创新创业中心和孵化基地,联合打造区域产业应用型学院、学科、专业,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完善政策引领,加快科研转化,确保产教融合精准助力产业发展

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应着力消除校企合作阻力,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应加快落实落细《实施方案》,强化产业和教育系统的政策牵引。《实施方案》试点城市应全面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资,细化教育可适用的土地、资金等优惠政策,形成详细清单向全社会发布。对已初步建设培育、认证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财政、信用等方面的激励举措。在政策执行层面,应着力解决政府、高校热,企业反应平平的问题。同时从顶层设计上为校企融合、合作搭建桥梁。

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将产教融合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及纲领性文件。要探索教育高水平发展规律,制定适合高校实情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对先行先试、成效明显的高校应在建设项目投资、学位点及学科设置方面予以支持,行政主管部门要善于引导多方力量共建共管,打消院校和企业的对接疑惑。

搭建服务平台,催化产业变革,加速建设高校创新驱动策源地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与企业在资源利用、人才管理、技术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实质性深度对接,需要建立和优化一批平台载体作为支撑,以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催化”湖南产业技术变革。

一方面,应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园区。鼓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共建产教融合科技产业园、文化产业园、智能产业园创新平台。促使企业重视基础研究、底层研发,从输出劳动力、粗加工向输出商业模式、科技发展模式、文化创新模式迈进,实现“湖南智造”“湖湘品牌”升级。在芯片、关键基础材料、高端设备仪器、航空航天技术等精加工生产线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尤其要加大“高校+企业”联合创新力度。

另一方面,应鼓励运用智媒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构建吸引各类资源向湖湘本土聚集机制,着力突破区域、环境、资金等现实约束,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应立足湖南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平台立体服务体系,为高校办学体制、教育管理改革赋能。要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我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助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升产业效益,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提高产教融合“四度” 优化家政服务人才供给

杨兰英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二胎政策全面实施,家政服务需求急剧增长。湖南老龄人口和儿童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政服务需求更为旺盛。

近年来,湖南家政服务业稳步发展,但有效供给仍然不足,高端管理人才空缺、专业技能人才急缺、一线服务人才紧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瓶颈。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质量革命”、优化人才供给,是推进家政服务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应联动发力,通过提升从业人员认同度、提高人才培养适切度、扩大高校企业参与度、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提升从业人员认同度,解决“两冷两热”难题。

目前,家政服务人才供需面临“高校培养冷、社会需求热”“招生冷、就业热”问题。湖南仅湖南女子学院一所本科院校开设家政学专业,三届毕业生就业率100%,但2019年高考志愿填报率只有45%。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乃至全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不深、职业认同不高。

鉴于此,一方面,应深化校企合作,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怀、职业认同、职业荣誉贯穿产教融合全过程。通过引入先进行业文化、开展“三下乡”、敬老扶幼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教育,提升其对家政服务职业的认同度、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切实改善家政服务人员从业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助推扩大家政服务人才培养规模。

——提高人才培养适切度,破除供需“两张皮”矛盾。

针对家政服务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不优、质量与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现实问题,应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适切度。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目录,增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订单培养”模式;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联合高校、企业共同研制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深入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引导学生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三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高校采用特聘、全职外聘、兼职聘用等方式,引进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扩大高校、企业参与度,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支持人才培养等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应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是政府引导推动。建立区域性家政服务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将家政服务业列为产教融合重点领域,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等方面优先支持;落实组合投融资和财政政策激励,鼓励企业参与举办家政服务类职业教育。

二是企业积极主动。行业企业应从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对接。

三是高校能动善动。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办学,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等,推动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融合。

——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度,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当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家政电商、“互联网+家政”“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日益成为家政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因此,必须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度,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应通过设立家政服务产业教育研究项目,推动校企协同创新。鼓励高校促进家政养老、健康旅游、电子信息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着力培养高层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集团,搭建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聚合带动中小企业参与,促进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助力我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发展。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院长、教授)

“三全育人”“产教融合”应互联互通互促

方琼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提高人才培养社会契合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换挡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作为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高校应当用好“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把“金钥匙”,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通教育成果转化为产业效益的“最后一公里”。

将“三全育人”与产教融合有机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两张皮”现象。如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过硬,并且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三全育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新时代新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性举措,同样应当成为“三全育人”机制必须贯通其中的重要对象。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深化产教融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操作性文件,我省也明确将深化产教融合纳入《加快推进湖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之中。可见,产教融合既是“三全育人”的职责使命所在,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三全育人”的内涵,两者同向同行,完全可以相互融入、协同推进。应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推动“三全育人”与“产教融合”互联互通互促。

一是动态对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提供接续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将产教融合落实到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到“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之中。避免将产教融合狭隘地理解为“实践教学”,要特别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激发,并将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基础。

二是加强建章立制,保根本、谋长远、促长效。注重“三全育人”与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建设与创新,建立两者互联机制。将“三全育人”与产教融合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促进机制,营造推进产教融合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三是着力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推动人才培养与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三全育人”系统,为产教融合注入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人才供给,引导学者和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切实对接好服务好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湖南高校,尤其要针对湖南经济发展所急所需,立足“一带一部”和“三个着力”、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要求,紧扣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三全育人”成效,加速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住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大力研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湖南经济创新发展;要围绕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助力增强湖南经济绿色发展竞争力。

四是探索“引企入教”模式与路径。应将优秀优质企业纳入“三全育人”主体之一,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高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共建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推进实体化运作。同时,要注重深度挖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将优秀企业富含的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竞争精神转化为“三全育人”材料,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推进涉农高校产教融合 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曾雄旺 杨亦民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高等农林教育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阶段,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可谓“坚中之坚”。鉴于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应进一步深化涉农高校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在武陵山片区,其产业主要为传统种养业,近年来农林产品加工、边贸物流等发展较快,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日渐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和区域品牌。但由于大部分地处高海拔山区,自然灾害多发,土地贫瘠,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特色意识不强、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技术落后等发展瓶颈。

为助推新兴富民产业大发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涉农高校应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务实性、科学研究针对性与社会服务有效性,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等要求落到实处。湖南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应大力推进涉农高校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

一是政校企三方构建涉农高校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构建政府引导、涉农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产教融合发展体,优化整合贫困地区生产要素。具体而言,政府应大力改善涉农高校办学条件,强化财政支持,引导开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试点;各涉农高校应发挥其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为涉农企业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涉农企业应发挥其技术转化等优势,为高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支持。政府和涉农高校应密切配合,为合作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品牌推广、转型升级等服务支持;政府和涉农企业也应密切交流沟通,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助力打造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推动贫困地区脱贫。

二是推进涉农高校面向涉农产业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涉农高校应重点与贫困地区涉农产业及科研院所共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适地开展优质稻、茶叶、柑橘、猕猴桃、葡萄、烟草等特色农业的遗传与育种、栽培与耕种、标准与认证等研究开发,开展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等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有针对性地培育高产、超高产、抗逆性强的农林作物品种,发展“互联网+智慧经营”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链,加快贫困地区涉农产业科技创新。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万名工程”专家、挂职科技副县长及“三下乡”等形式开展综合农业科技服务,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与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湘西地区研发推广水稻、油菜等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三是深化涉农人才培养与涉农产业人才需求融合。一方面,涉农高校应积极对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涉农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新兴专业,完善课程标准与体系,如面向特色产业开办“创新实验班”,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衔接起来,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人才;开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班,以培养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主线,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生产技能标准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打造企业家或贫困地区党政干部“进课堂”平台,提升涉农高校学生的职业视野和综合素质,使教学过程向生产工作过程的转化更顺畅;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或采用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建设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丰富学生生产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内容,大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依托教学实训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多维度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教授,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共生共荣,谋求产教融合突破性发展

张杨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先进新兴产业链不断加速发展,急需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区域,湖南加强深度产教融合迫在眉睫。2019年出台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校企协同等原则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产业和教育共生共荣发展格局。鉴于此,我省应着力谋求产教融合突破性发展。

——举措突破:全面凸显产教融合中企业的特有功效。

高校与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一体两翼,在以往的产教融合模式中,企业所取得的最终盈利并不明确,其参与积极性受到影响。要深化产教融合,必须更加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转导向。产教融合应廓清市场发展趋势、对接湖南特色、以省内高新产业园区需求为主导;第二,优队伍。引企入教,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推行“名师学徒式”培育模式;第三,重实训。突出应用环节实践,落实顶岗实践机制,打造“毕业即可就业”人才,直接为企业、行业、产业输送新鲜“血液”;第四,促攻坚。除提升知名大型企业参与度外,产教融合还应注重对接中微型企业,拥抱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落后地区产业智能化转型。

——衔接突破:全面促进产教融合“四链”有机衔接。

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综合了政府、社会、高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必须全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一,对准教育链,形成有效的专业教育供给。实现产教资源要素的互相转化,完善教育要素、创新要素、生产要素之间的双向转化机制;第二,对应人才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有7300多家,极度渴求人才。应汇聚多方教学资源,建立人才整合平台,健全高校“工学结合”的灵活学习制度,突出人才培养的跨界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引进、培育并且留住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三,对接产业链,精准契合湖南需求。紧扣我省20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精准对接;第四,对好创新链,构建创新驱动对接框架。合作组建产学研综合体、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制订成果转化方案,形成技术技能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系统。

——质量突破:全面推进高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高校应认识到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教融合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先选择。针对一些高校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质量不高问题,可做如下提质改革:

一是打造产教融合“升级版”:刷新观念、促进教改以凸显应用型特质。健康的产教融合生态链是高校、企业、社会和政府等主体彼此有机联系、深度融合并相互作用。不可简单地将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高校要深化应用型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学科与科研供给之间的精准对接;二是建造产教融合“强化版”:夯实相关制度保障。各高校应完善学校章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产教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完善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督查体系,构建企业职工、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实践制度;三是锻造产教融合“创新版”:优化平台与机制建设。重点推进省内已有教育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规划,支持各市州因地制宜搭建教育科技产业园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制度改革,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园区。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