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思政教育 厚植信仰之基

2019-10-22 08:37: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马娜] [责编:欧小雷]
字体:【

马娜

在思想多元、信息“爆炸”、文化开放的时代,帮助青少年陶冶美好情操、明辨政治方向、厚植信仰之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阵地的管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具体而言,把思政教育做优做强,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教者要做到真信。思政教育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在“教者”“受众”这一对关系中,作为教者无疑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文化传统强调知行合一。行动遵循于内心,信仰支配日常,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才有对他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言不由衷,心口不一,思政工作再如何振振有词也会显示出苍白和虚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者要深信笃行,以身作则,这样上行下效,才能带动“受众”信服。要做到真信,还需打通经典理论与时代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经典与时代、世界与中国作出了科学的诠释和衔接。思政工作者对此要学深悟透,使自己在理论装备上实现“通达圆满”。

理念要结合现实。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服务实践,这是理论的天性和价值所在,所以思政教育要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目前的思政教育特别是各级学校的思政课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灌输概念、迷恋文本的状态,说是空对空、“绕口令”亦不为过。有些思政教师因为只有“本本功夫”,无法呼应和满足受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现实问题深度思考的热情和渴望,不能针对现实问题进行释疑解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引领中国进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理论。思政教育要把这一“宏大理论”与现实对接,通过捕捉热点、关注社会现象,用可感可知的故事讲述深刻道理,以身边事砥砺身边人,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主动、及时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和广大青年的真实困惑,以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增强他们的代入感,让青年在初步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辩证看待热点,穿透热点迷雾,达到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三观”的效果。

方式要跟上时代。学校思政教育旨在为青年陶冶情操、传播真理,而“真理是可以微笑着说话的”。无论道理如何堂皇正确,僵化机械的说教难以做到入耳入心。让真理“微笑”起来就是要使思政教育适应新时代的特点,顺应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努力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 一是内容的组织上,改变单一的你说我听的模式,以问题设置、互动交流、案例解析、调查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二是在载体和工具上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手段。以慕课、微电影、情景剧、歌舞、朗诵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润物无声地达到教化感染的目的。

课堂要实现“打通”。学校是思想教育工作主阵地,家庭、社区也是思政微课堂,社会更是思政大课堂,只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在不同区间的割裂会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路径受阻、效果“对冲”,实现思政课堂的“打通”就会形成全社会的同频共振,取得和谐一致的良好效果。一要放大主流阵地的辐射力,无论是面向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还是面向广大市民的各类“大讲堂”,都要把巩固共产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二要扩大红色资源、优秀典型的影响力,岳阳既是红色资源“富矿”,又有着“人民英雄”张超这样新时代的英雄模范,他们都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化身,要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濡染青年道德情操的内在张力;三要强化传媒渠道的穿透力。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以及各类出版物受众面广,润物无声,“碎片化”表达的特性给思政教育的“无差别渗透”提供了开阔的发挥空间。

(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