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差评遭辱骂”,法律莫再缺位

2019-10-21 10:01:0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尚凡]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尚凡

近日,昆明的张女士在某外卖平台上点了一份外卖,因对餐食不满便给了商家差评,结果遭到商家强制退款以及辱骂、诽谤。(10月20日 春城晚报)

当点外卖消费者,对所点外卖的质量与服务感到不满意时,给“商家”以“差评”,是外卖平台赋予消费者权利,也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之必要手段,为此,无论是“商家”,还是“平台”理当尊重此权益。

面对众多的“外卖商家”,那些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选择的依据,又往往是以往消费者的评价;因此如果消费者给了“差评”,势必影响商家的“生意”,故商家“很在乎”,并千方百计地想通过“沟通”让消费者删去“差评”。

当消费者拒不删除“差评”时,一些商家就会“恼羞成怒”,失去了应有之风度,选择恶毒语言,对给差评者予以“人格污辱”,大有一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于无形之中闹出了“不愉快”,让双方都“不舒服”。

得到了“差评”,未必就是坏事;只要商家能认真对待,知错就改,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时向消费者赔礼道歉,取得其谅解,完全有可能将“好事变成好事”,立足长远,定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而这种与“给差评者对着干”、“死扛”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自身发展,还涉嫌侵犯了“消费者”人格尊严,是一种违法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搬起石头,最终砸的是自己的脚。

随着外卖业的发展,由“给差评”引发的争议,不时出现于媒体之中,而在争议中往往受到伤害的却是“合法权益行使者”;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履行法律赋予权利,却受到“不法伤害”,无疑暴露出了相关法律滞后,没能及时跟上。

作为新生事物的外卖业,理应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运作,无论是商家、平台,还是消费者,都该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按法律要求行使自己的权益,细心呵护消费者,从而让新生行业,步入法制化轨道之中,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面对“给差评者屡屡受伤害”之怪象,法律不该再沉默了,是该到了发声与亮剑的时候了;为此,当务之急加快相关法律建设步伐,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消费者、商家、平台各自己权责,为维权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工商等执法部门,更需勇于担当,在畅通投诉途径的基础上,及时介入类似纷争之中,亮剑执法,对“怪象”说不,依照相关法律,第一时间对“辱骂给差评者”行为给予必要惩罚,让其付出代价,用行动维护好“给差评者”合法权益。

最后,作为消费者要不断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正确行使手中的评价权;因依法行使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不必与之计较,而当收集证据,向有关执法机构投诉,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给“差评遭辱骂”,虽原因多种,但根子还在于,法治建设步子不够快,因此,要将此“怪象”斩草除根,还需法律亮剑,加快相关立法步子,法律切莫再缺位。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