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放扰民,要“堵”更要“疏”

2019-10-18 10:02: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崔泽敏]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崔泽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日新月异,人们打发无聊时间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交通工具上刷刷微博、看看视频、听听音乐成为常态。这样的排遣方式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很多人不自觉的喜欢放外音,并且声音巨大且持续“轰炸”,这不免让一些喜欢安静、需要休息的乘客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适感,甚至会导致车上人员产生矛盾纠纷、肢体冲突。

公共空间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他人的正常活动被视为一种我们都应当自觉遵守的规则。然而现阶段,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他们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不自觉”。无论是何种原因,其实都凸显了乘客个人公共道德意识非常薄弱。

为此,多省市通过“立法度”来对乘客公放进行约束。例如,2019年6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就已经发布《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实施细则》明确“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将被记录个人信用不良记录。昆明、兰州等地也相继对大声放外音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限制。希望有明确的细则可以约束乘客,使每一名乘客都能在公共空间享受自己的权益,避免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共交通工具上公放现象还是常有发生。尤其是在当下多元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这时候仅仅依靠“法”的约束似乎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公放扰民其实说到底就是公德素质的问题,因此在如何提升乘客素质这个问题上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做到“堵”。更需要做到“疏”,即从源头上提高乘客的自觉性。法律亦或惩罚机制的出台并不是治理公放的终点,如何深入宣传,强化乘客法制观念,疏导乘客自觉知法守法才是对治理公放的一大考验。也只有堵疏结合让乘客真正认识到公放是扰民的、是不可行的,同时也是和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行为,才能从根本解决公放扰民的问题。

“堵则溢,疏则顺”,治理公放扰民犹如大禹治水,不能一味的“堵”,更应该注重“疏”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使外在的管理和乘客内在的自觉性形成合力,给乘客创造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