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专家学者这样建言献策

2019-09-15 09:32:07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潘华]
字体:【

导读

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近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湖南应如何贯彻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扎实推进园区产业链建设 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许安明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就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作出重要部署,指出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园区作为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的聚集地,是产业链培育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湖南以“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为引领,大力推进园区产业链建设。比如省级层面设立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工程机械等20个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链;长沙筛选了22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并在相应园区成立了产业链办公室;湘潭组建了18个产业链和16个产业联盟。2018年,全省园区完成生产总值1.39万亿元,以0.51%的国土面积,为全省贡献了超过1/3的GDP,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660亿元,增长率为9%,稳居全国第一。目前,湖南已经打造了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链和电子信息、医药、机械等11个千亿产业链。

与此同时,我省园区产业链发展也还存在聚集度不高、企业本地配套率低、产品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脆弱等一系列问题。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各园区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实际情况,紧扣重点产业链精确招商,加速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促进园区产业链集约化、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以高水平产业链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引导入园,动态退出”组合拳,推动产业链由“散”向“聚”转变

要描绘招商规划这张“图”。坚持“招大招强、招特招优”原则,根据各园区主导产业链发展,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民企100强、行业100强和全球细分行业前100位企业,紧盯领军企业、“第二总部”、优质企业,有针对性地构建招商库。

要守好项目入园这扇“门”。鼓励省级以上园区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对标评价招商项目,严格执行入园标准。同时允许发展不充分的园区,如大湘南、大湘西地区园区在承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时,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要下好项目落地这颗“种”。我省招商引资项目普遍存在落地慢、难落地问题。比如,在2018年以来长沙重大招商签约项目中,资金到位率最高的浏阳经开区也只有33%。对此,各园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与企业沟通对接力度,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项目顺利落地。

要打出动态退出这张“牌”。推动土地相对不足的园区由“筑巢引凤”向“腾笼换鸟”转型,逐步淘汰产能落后、与园区功能定位不符的企业,为引进主导产业优质项目腾出空间。

以“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双驱动,推动产业链由“脆”向“韧”转变

摸清我省各园区产业链家底,整理急需突破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聚集各方力量攻关。以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为例,应重点支持芯片、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中间件、类脑神经计算系统、数据处理与无线集成技术、特种传感器计量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增加科研经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支持并购产业链上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省级创新平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在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比如支持新型轻合金产业链企业与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中南大学深化合作,支持金霞经开区与国防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

支持成立产业链联盟和行业协会,建立一批共同投入、共同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创新合作组织,联合攻克共性技术难题。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举办专利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和科研成果搭建“友谊桥梁”,指导和帮助具有产业化潜力的研究成果进驻孵化平台。

用“财税支持,金融支撑”两抓手,推动产业链由“弱”向“强”转变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强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打造好“产业新城”的硬件基础。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链,进一步丰富产业链发展基金种类并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效应,支持补齐短板、重点企业挂牌上市、培育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加快退税和补贴兑现速度,减少等待时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企业+风险补偿金”机制,支持园区产业链上优质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探索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合作,拓宽风险补偿金来源渠道。

深化园区与证券公司等平台合作,鼓励和支持具有条件的园内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或短期融资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用于扩大再生产。

构建园区风险投资项目对接大数据平台,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入库,通过精准匹配和推荐,促使风险投资企业高效对接园区培育项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落实能耗“双控”目标 筑牢绿色生态根基

熊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这既是应对能源约束趋紧、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方,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生态环保工作合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强化目标责任,严控重点领域能源消费增量

健全政策机制,层层分解落实“双控”目标任务。应及时进行“双控”目标完成形势预警,严格执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对未完成能源消耗强度控制目标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对未完成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区,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对能耗“双控”目标均未完成地区,实施区域能评缓批限批,暂停或减少中央和省、市级节能减排财政资金支持。

落实监管和核查责任,加强节能绩效管理。应以钢铁、有色、化工、造纸、印染、建材、电镀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严格禁止新增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转移一批不具备能源资源优势、但属产业链必需且仍有发展空间的加工环节;推动高效节能产品应用,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加快产业升级,以结构性调整推进节能降耗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腾退化解旧动能,积极培育新动能,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应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严格落实差别化价格政策,基本形成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和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局面;加强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专项执法检查,建立以提高节能环保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积极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着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应大力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完成火电行业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燃气发电、垃圾发电和生物质发电机组脱硝改造,推广使用清洁优质煤及清洁能源;加快推进“气化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减少原煤消耗;鼓励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加快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

严格节能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从严执行国家、省节能准入规定,提高项目建设节能准入门槛。应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设备应达到一级能效标准;严格新上耗能项目环评审批,新建能耗项目排污强度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以产业标准准入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监管考核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可持续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格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转变。力争2020年底之前全省地级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内重污染企业基本完成搬迁改造、现有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全部分类入园;实行差异化区域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各区域能源消耗与排放要求,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开发应建立在对其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基础之上,在生态保护功能重要性显著地区,应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规模。

完善多元补偿机制,增强生态环保工作合力

抓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应将生态保护补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能源消耗“双控”、产业转型升级、严守生态红线等工作有机结合,重点在“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细化森林、湿地、水流、耕地、草原五大领域生态保护重点任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积极争取国家补偿资金和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中央、省区、市、县四级财政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省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沟通协调平台建设。应以流域为重点,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间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关系;加快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健全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总量及配额分配工作,重点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完善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政策立法,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补偿范围、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孙岳兵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

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建立健全符合省情、结构合理、均衡配置、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民生保障。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决定的。因此,首先应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当前,我省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非均等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比如“农村学校太弱、城镇学校太挤”仍是我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难题。政府应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其次,应推进资源配置“智慧化”,实现“大数据+基本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政府应积极建立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推动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重置、信息共享,增强资源配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更好更快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目前,我省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大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四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应建立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力度;鼓励长株潭城市群采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支持大湘西、大湘南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与此同时,要下大力气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重点以县市区为单位,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补齐农村、特大镇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鼓励和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提供优质生态的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公共服务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营造“天蓝、水清、地净”的美好环境;统筹城乡饮水安全、垃圾处理、改水改厕,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目前,我省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供给、政府购买服务以及PPP 模式等,市场参与仍不足,供给主体单一。应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公办与民营相结合、有法律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比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发展养老服务和托养服务、兴办残疾人康复等机构,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目前,我省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协调,“供给不足”“供给过剩”并存的供需错位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此,应依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既要整合公共服务系统不同部门、机构生成的数据信息,还要整合散落于政府、市场、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供需数据信息;平台中应有反映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各市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总量以及供给的密度水平等数据。基于此,才能在全省范围内科学合理部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取长补短、扶贫济弱,从而实现各市州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增强自主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肖皓

近年来,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产业链水平均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已实现“三二一”转变,新增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6500多家。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这对我省产业继续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发展思路,湖南产业在以下四个维度存在再造提升空间:一是产业协同性。产业协同性是指区域范围内产业一体化的相互协作形态。长三角地区已开始从“产业飞地”向“科创飞地”协同新业态升级,湖南产业一体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产业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关系到产业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主要在于“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是否可以独立自主供应或者有可替代的供应商。对湖南而言,提升产业链韧性应围绕优势产业链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从而做强产业链而不是简单做大产业门类;三是价值链攀升。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核心是产业要素投入结构的高级化,如高技能劳动力、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全要素生产率等。当前,湖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1.94%,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申请和授权专利增速较快与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共存;四是创新创业环境。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难以实现要素有效配置,在无序竞争或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则难以形成“自主研发”主导的产业路径。湖南应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成为传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产业高地。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归根到底是要提升自主能力。当前,湖南应充分考虑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新业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创新型省份建设等历史机遇,全方位夯实自主能力基础,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在深化产业协同中巩固自主能力。

在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推动下,产业融合已成为重塑产业结构、跨界创新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特别是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制造、制造+服务等融合模式,推动了全链条产业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产业间协同的新业态,可使企业通过优势资源协调互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展自主能力。比如中联重科在产品、制造、决策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了工程机械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湖南与珠三角、长三角一直有着较为紧密的产业合作,应加快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在区域产业协同中巩固自主能力。

——从突破“卡脖子技术”中挖掘自主能力。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主体,也应该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调用相关资源,合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是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及竞争力、培育企业自主能力的必然选择。比如早在2010年,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就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共同出资3000万元,探索了政府和企业联合向全国招标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先河。近年来,三一重工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了优势地位。

——从要素结构升级中获取自主能力。

科技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形成自主能力、获取技术垄断利润的关键驱动力。一方面,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大趋势中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路径与重点,通过产业选择与产业链升级实现价值链攀升;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的源泉出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金融等高级要素对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积极作用。比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汇集了各类高级要素,应在新材料、装备制造、超算等领域大胆探索“产业链”“产品链”协同创新的要素配置新模式。

——在创新创业环境中锻炼自主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励创新创业,对于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至关重要。2019年,湖南以“最简的审批、最宽的准入、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最省的费用和最规范的监管”为目标,在全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年”活动。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建议建立共性技术平台以解决通用技术外部性问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保障创新收益、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率以释放技术的市场价值。

(作者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