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政策”也是一种“作风病”

2019-08-20 15:06:2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鸣镝]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王鸣镝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常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导致“不易操作”“不合时宜”的政策频频出现:有的政策“短命”,有的盲目“画饼”,有的完全沦为“空文”……这些“万分正确、十分无用”的政策是如何产生的?(8月20日 新华网)

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推动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诸多“好政策”带来“好生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深得民心。然而,部分“短命政策”、“画饼政策”“表态式政策”频现,让政策文件变成一纸“空文”,暴露了形式主义的“作风病”,其危害不容小觑。

实打实的调研是“好政策”的“原石”。然而,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调研不充分,或者是根本不调研,奉行“拿来主义”,比照上级文件“画鸭蛋”,参照其他地区“搞抄袭”。满足于“纸上调研”,大张旗鼓的成立“领导小组”,往往就是开碰头会、报资料,由具体起草者“闭门造车”,参与部门“集中讨论”,政策文件便“应运而生”。如此不科学、不务实、不接地气的政策文件,其效果可想而知,终难逃“短命”的结局。

更有甚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热衷于做“二传手”,做“表面文章”,制定文件“提口号”,没有具体细化要求与方案;出台政策“表愿景”,没有实施的规范和操作;将制定政策变成“表态工具”,满足了文件“出了了事”、空喊口号,让“政策”沦为摆设,毫无实际效果。归根结底,是形式主义惹的祸,更是官僚主义埋下的根,伤害了党员干部形象,让政府公信力蒙羞!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要制定“好政策”,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为指导,点对点,实打实的做好基础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决策于思考,全面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寻求“政府意愿”和“群众需要” 的“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才能酝酿出“好政策”。

执行力才是好政策的“生命力”。要让好政策落实落地,开花结果!既要搭建好“宣讲台”,更要绣好“落实花”,既要制定好“路线图”,又要开垦好“实验田”,既要抓好全面安排部署“大线条”,更要注意督查反馈的“小细节”,用严实作风,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折腾,破除“政策都是好的,下来就变形了”的陷阱,才能让更多“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