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实干者撑腰

2019-07-26 09:23:13 [来源:长沙晚报]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长沙晚报评论员 文峰

近日,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规范乡镇(街道)职责权限实施方案》《拓展基层干部晋升通道实施方案》《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实施方案》《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实施方案》等五个方案。相关政策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显然,这些政策组合拳回应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心声,特别是契合了想干事、能干事者的期待。从政策脉络来看,就是要推动《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落地。其旨归就是要尊重基层干部的正当利益和诉求,充分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干事成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基层干部有干劲、有奔头。

众所周知,基层一线是工作实践的火热疆场。一方面,基层拥有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堪称干部和人才成长的摇篮。另一方面,基层也不乏“棘手事”和“麻纱事”。做好基层工作着实不易,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就拿群众工作来说,有些小事第一次没处理好,与群众的隔阂就可能成为一条沟,还可以跨过去;第二次没处理好,隔阂就会变成一条河了,需要趟过去;第三次再没处理好,这种隔阂就变成一堵墙了,要想过去已是难上加难。因此,基层工作既考验人的能力,还考验人的定力与心力,更考验相关制度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导向。

作为治理体系的“底盘”,基层治理大有可为。可如何让底盘的功能更优良,这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干部的积极性。我们常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可事实上,就算上面的政策千好万好,如果基层不能落实、不愿落实、不善落实,那无异于一纸空文。因此,要想让群众真正满意,关键还是要靠基层干部善于将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这就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倘若基层治理“脱实向虚”,那么必将贻害无穷。其最终损害的不仅是群众利益,而且还有基层干部的进取心和整个工作生态,乃至政府形象。

现实中,我们存在大量优秀的基层干部。特别是,那些愿意扎根基层的干部,往往有一颗实干兴邦、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他们渴望在挥洒汗水、攻坚克难的工作实践中,成就一番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然而,也有一些干部在基层逐渐地消磨了干事的激情,最终陷入了“一本杂志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的状态里。这与基层条件相对艰苦有关,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关制度没有更好地充分激发和维护基层干部干事的激情。类似于“干好干坏一个样”“流血流汗又流泪”的事例一多,原先的好干部也学会了“无为而治”。

特别是,近些年来,“高压作业”“干活憋屈”等情况反映了一些基层干部的心声。此前,《人民日报》就做过相关报道,深刻剖析了基层干部为啥喊累诉苦的原因。比如,一些地方事无巨细都开会,会议越开越长,基层干部陪会多;比如,一些地方周五发通知,周一要结果,问计流于走过场;比如,部门扎堆而来,乡镇疲于接待,慰问活动变了味儿;比如,上级不指导只问责,基层应付督查分身乏术;比如,一样内容的材料、表格,来回折腾、数次填写,方便了自己,麻烦了基层……这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不仅给基层带来了困扰,而且让一些有志干部寒了心。久而久之,一些基层干部要么不干净,要么没干劲。

万千世界,只有实干出精彩,从无务虚得辉煌。基层事业发展,不仅需要基层干部自身当先锋、打头阵,还需要他们带出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干群团队,在全局中形成一种良好氛围。这就要让基层干部有干劲,有担当。大担当成就大事业。大担当就是要虚心、同心、全心,就是要踏实、务实、诚实,就是要想事、干事、成事,就是要成为“行家里手”,不做“二传手”。既要自觉防止“爱岗不敬业、敬业不专业”,又要自觉克服只有“上位”意识、缺少“上手”能力。这就要让制度通人心,循规律。只有让制度不断呵护和激励基层干部,基层才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事以做成,业靠人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让基层干部干在实处,干出实效,基层面貌就会更美,发展就会更快。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