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轻声教育”需多方发力

2019-07-02 15:31: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维扬书生]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维扬书生

放学了,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校门口看书,等家长来接。期末考前,走进杭州市凤凰小学,正好是中午时分,学生已经吃好中饭,正在教室里默读。记者穿着皮鞋,走在教学区的走廊里,发出一阵不和谐的“咚咚”声,于是不得不踮着脚尖走路。老师们的这个改变,跟学校两年前推行的“轻声教育”有关。两年来,学生、老师、家长都感受到了这个成效。(6月28日《钱江晚报》)

杭州市凤凰小学两年来在全校上下推行“轻声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要巩固深化这一成果,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还需多方发力。

学校是“轻声教育”的最前沿。活泼好动、吵吵闹闹是孩子的天性,老师整队要佩戴扩音器,外出春游吵得司机受不了,就是明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凤凰小学在两年前即推行“轻声教育”,用校长缪华良的话说,国民素养要具备国际水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同的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该校对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音量等级设置。专注倾听、就餐、集会及公共空间等,要0级音量静无声;课堂上同桌交流,或课间两人交流都要用1级音量悄悄说,尽量不让第三人听到;一个人课堂上当众发言,用3级音量平常说,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在阶梯教室舞台上,用4级音量大声说;户外活动、集会演讲,室外运动比赛等,用5级音量放声说,所有者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该校老师也身体力行,给学生作出榜样,他们放下扩音器,换掉高跟鞋,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音量与人交流。

家庭是“轻声教育”的主战场。许多家长觉得“轻声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报道中一个细节令人忧心:学校放学时,“学生整队从教室到校门口,几乎一点声音都没有,他们有序排队静静走出校门;而校门外等候的家长,一边聊天一边张望,孩子出来了大声呼喊着。”喜欢大呼小叫是许多成年人的既有习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婧对此作出了精当的分析:年幼的孩子非常容易专注在一件事情中,听不见大人说话。而这时,家长倾向于提高音量,让孩子听见。久而久之,孩子机会形成一个意识——想要让人注意到自己,就要提高音量大声说话。“孩子的行为习惯通常是从周围人身上习得的。”如果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后,耳闻目睹的是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仍然是高喉咙大嗓门,无疑会让学校的“轻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从道理上说,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做父母的应该学会轻声说话,帮助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

社会是“轻声教育”主阵地。说实话,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许多国人的固有习惯,也是饱受诟病的恶习之一,即便出了国门也“涛声依旧”,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公众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家庭长期忽视对孩子进行“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文明素养方面,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引导和规范力度,在这方面,杭州市的做法就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早在2012年,杭州市就提出了“公共空间意识”的德育教育,“在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无污言秽语、嬉戏打闹”就是其中之一。只有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轻声教育”的浓厚氛围,国民的整体文明素质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推行“轻声教育”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一个都不能少”。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