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区提质升级

2019-06-25 07:24:5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罗芬 窦瑞]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罗芬 窦瑞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

乡村旅游是我国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也是深受公众青睐的健康产业、幸福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我省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7万家,实现接待总收入6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6%。

乡村旅游集聚区是指乡村旅游产业资本要素高度集中的特定地理区域,打造好乡村旅游集聚区是优化我省旅游经济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助力我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我省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整体上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模式认识有偏差。一种认识是“乡村旅游集聚区是封闭式景区”,人为割裂其与周边城市、交通、产业的共生关系;另一种认识是“乡村旅游可以遍地开花”,只看到旺盛的市场需求,忽略了区位集中、产业协作、品牌共享等核心问题;还有一种认识是“乡村旅游是灵丹妙药”,忽略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壮大、延伸与互补。

产业链条瘦薄短。一是龙头产品缺特色,乡村景、乡村饭、乡村宿千篇一律,对湖湘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够;二是配套产品品质低;三是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低,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生产要素共享难。一是旅游公共品牌缺失。尚未形成打造具有鲜明区域品牌形象的乡村旅游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二是公共设施缺乏。道路指引不明、厕所位置不知、公共空间几无等问题突出;三是要素网络封闭。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竞争关系显著、横纵联系缺乏、要素流动和信息传递不畅,整体集聚效应不强。

鉴于此,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打出创新“组合拳”,积极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区提质升级——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把控大局。一是编制乡村旅游集聚区规划。有机衔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协调土地、资本、技术等产业要素在旅游集聚区合理布局与分配。力求公共基础设施规范、完善、精致;二是确立公共区域责任制度。统一集聚区环境卫生、生态保护、建筑建设等方面管理标准,严防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现象发生。

创新集聚模式,精准发展路径。一是“核心依托模式”。是指依托大资源、大城市与大产业,并结合自身特色而形成的旅游集聚模式,如张家界天子山镇民宿集聚区、长沙光明村研学集聚区;二是“矩阵互助模式”。是指充分激发涉旅企业与村民积极性,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集聚模式,如湘西十八洞村突出特色、注重服务,集聚了一批小而美、美而精的乡村旅游企业;三是“头雁带动模式”。是指以龙头旅游企业为“头雁”,以小企业和农户为“方队”的集聚模式,如湖南慧润科技引领的民宿发展“631”模式,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合作共赢;四是“多核共生模式”。是指融合农、林、渔业等实现“多产共进”而形成的聚集模式,如永州江永的生态农业经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创新产业链条,提升集聚效益。一是“壮链”,以“吃”“住”为重点培育龙头产品。首先壮节点,推动产品向特色化、精细化转变,形成类似湘西腊肉、津市米粉、浏阳蒸菜、毛氏红烧肉等亮眼的地方品牌。其次壮体系,推动餐饮与民宿多元发展。如构建包括度假村、乡村酒店、乡村客栈、休闲农庄、度假公寓、原生态民宿以及森林小木屋等的住宿体系;二是“延链”,以“购”“娱”为突破,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延伸,增强集群竞争优势。比如怀化麻阳橙产业可延伸开发橙汁、橙茶、橙酒、橙醋、精油、果胶等系列产品;三是“补链”,激活闲置资源。以“联结农户、盘活资源、促进发展、助农增收”为途径,构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格局。如湘潭七星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为风格多样的乡村民宿、公共服务空间、创意空间等。

共享要素体系,构建命运共同体。一是共建服务网络。构建清晰、统一、规范的标识系统,建设停车场、厕所、游憩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入园方式、支付手段、优惠标准与公共服务“四统一”;二是共享区域品牌。以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乡韵民俗为基础,构建集聚区品牌,打好形象牌。以乡村节事营销为抓手,构建集聚区统一宣传机制,打好宣传牌。大力发展区域内公共交通,打造无障碍乡村旅游区,打好功能牌;三是共享智力平台。由政府引领,以战略对话、管理经验交流、技术比武等形式共享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分别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