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不能只“开花”不“结果”

2019-06-03 08:08: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何勇海] [责编:印奕帆]
字体:【

何勇海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些地方新建不到两年的“扶贫车间”,热闹一时的生产景象已不复存在,设备搬离、人去厂空,废弃的塑料垃圾和原材料散落一地,墙上“实施产业带动、助力脱贫攻坚”的标语显得异常刺眼……一些“扶贫车间”不符合实际和市场规律,建设火热、运营冷清,不仅无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而且造成财政资金浪费,甚至变成一种形式主义扶贫,着实让人痛惜。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出发点是美好的,因而被许多地方视作政府、市场、企业与贫困群众形成合力的重要扶贫模式。但是,部分“扶贫车间”为何只“开花”难“结果”?一些“扶贫车间”的经营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再加上处于农村,交通不便、成本较高,导致经营困难,最终闲置、停摆。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还有一些“扶贫车间”的人去厂空则基本是人为所致,有经营者开办“扶贫车间”,只为获取政府补贴,并无长远发展打算;有的基层政府脱离实际村村建厂,甚至堆积资金“造盆景”,使得部分扶贫车间不具有实际使用功能。

扶贫车间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出不去、难就业的问题,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只是在建设运营过程中还应尊重实际、做出实效。“扶贫车间”不必村村建,因地因情而建,避免不具备条件“为建而建”;可对一定区域内的“扶贫车间”予以整合,重新招商,腾笼换鸟。同时,对“扶贫车间”还要加强经营能力和技能培训。而对于盆景式的“扶贫车间”,要解决的是形式主义扶贫的问题,应启动问责机制,如申报过程中存在违纪违法行为,须坚决查处并完善制度措施。

此外,有些“扶贫车间”并没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地方特色,这对于整个县区产业链良性发展作用不大。扶贫车间的建设,应该和产业链发展相结合,在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中精准定位,把村组的扶贫车间建在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上。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