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湘土”,打造农村职教湖湘品牌

2019-05-14 08:54: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丽君 张凌] [责编:潘华]
字体:【

  郭丽君 张凌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成长。在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重任。湖南是农业大省,突破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需要扎根“湘土”开展职业教育,依托各地丰厚的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农村职教湖湘品牌。

  博采众长,构建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以职业教育机构、管理者和教师为主体。本地的农业产业、企业和受教育者都应作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当地职业院校甚至农村的中小学都可以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由于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来自于当地的中小学,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一些特色的职业课程。此外立足于本地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将各类社会和经济主体,例如社区职教中心、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本地企业都调动起来创建多元主体的培训体系。这一体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更加灵敏,培育的人才动手能力也更强,能动态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人才需求。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由短期化、项目化向终身化、系统化转变。

  因材施教,提升农民动手能力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他们可能没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有的学习新技术、采用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意愿不高,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针对当地的实际量体裁衣。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更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应少“口授”,多“手传”。无论是湘绣、侗锦,还是竹刻,“手传”既可以让农民更容易习得技艺的要领,更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人领会精神。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技艺,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难度更大。职业教育可以首先选择部分学习意愿和能力更强的当地人,通过他们的成功,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更多的人接受和采纳创新。

  文化铸魂,培育热爱家乡的“新村民”

  湖湘文化积淀深厚,无论衣食住行,各地均有可挖掘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刻认识的人,才能演绎它、推广它。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传承特色文化需要一批深谙乡土文化的“新村民”。“新村民”兼具传统和现代的基因。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挖掘更多的地区文化传承人,将他们整合到培训体系中,组织当地文化传承人参与培训,进入课堂教授传统习俗、民歌、技艺等,让更多“新村民”掌握当地文化习俗,能够承接各类民族文化项目,投入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等。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推进传统技艺、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衍生更多的地方文创产品。通过促进专业的营销团队、文创团队、科技团队与本地传统文化直接的碰撞来讲好“本地故事”,创造出更具本土基因的“新村民”培训课程体系。通过职业教育沟通传统与现代,本地与世界,既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当地文化,加强当地人民的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又以现代的话语和沟通方式让本地文化走出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产教融合,致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扎根当地。首先,职业教育要因地制宜,针对地方农产品的营销提供培训和服务,突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职业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应坚持产教融合的趋向,立足当地,注重实践和案例,将本地农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的营销案例直接搬到课堂中,让学生们深入理解那些当地人赖以生存发展的产品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空间。这样的设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毕业之后留在家乡,投身新农村建设。此外,在“互联网+”的时代,无论是农产品销售,还是创意农业,乡村旅游,都离不开互联网销售渠道和网络口碑的管理。职业教育要做到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就不能仅仅定位为被动的服务者,还要成为当地企业、地方产业的智库。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焦点图